走進心靈大師榮格的世界,才發現他和我們一樣會愛會恨會糾結《榮格的30個夢》

書名:《榮格的30個夢: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 
作者:李孟潮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時間:2022年3月18日
書名:《榮格的30個夢: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
作者:李孟潮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時間:2022年3月18日

文/王浩威

即使是書寫同一個人,一本傳記可能因為從不同的面向切入寫作,而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在這許多的切入面向裡,透過心理學或心理傳記(psychobiography)理解傳主,是現在傳記學裡面的主流之一,至少是經常被引用的技巧。因為如此,「心理傳記」一詞也在二十世紀以後開始盛行。

然而,如果這本傳記要描述的傳主本身就是心理學家,那又會如何呢?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本身就是心理傳記的先驅之一,他一生的著作,包括《甘地的真理》和《青年路德》這兩本傳記在內,都是相當具代表性的心理傳記作品。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也少有關於他的心理傳記作品。

有關榮格傳記的數量,在心理學家當中,恐怕只有佛洛伊德才可以跟他相互抗衡。在這眾多作品中,李孟潮醫師所寫的這一本《榮格的30個夢: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顯得特別的有意思。

李孟潮是中國大陸相當具有知名度的心理治療師,不只是臨床實務的能力傑出,他博覽群書的功力也是衆所皆知的。出生於雲南的他,在武漢開始成為一位投入精神分析的精神科醫師,到了上海自行執業以後,更是開始涉獵榮格思想,包括在澳門城市大學心理分析研究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

在這一本有關榮格的論述裡,他透過描寫榮格的三十個,企圖達到兩個目的:一是介紹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包括他個人的實踐;而另一個目的則是透過這三十個夢,來描繪榮格的一生。

對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說,夢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為無意識比意識更具優先性。透過這三十個夢來理解榮格的一生,等於是用榮格的理論來寫榮格的心理傳記,這是過去所沒有的,不只是世界不同語言有關榮格的上百本傳記恐怕不曾有過,甚至在其他心理學家的傳記裡,也相當不容易見到。

榮格的傳記,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一直到死後才發表的《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在去世的前五年向來不太喜歡談自己私生活的榮格,終於答應了出版社的要求,在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開始著手進行這本傳記的寫作。當時已經衰老的他,「正常工作安排得很緊,又很容易疲勞,」然而和最後一任秘書亞菲(Aniela Jaffé,1903 –1991)開始口述以後,「開始時,他有點顧忌,很快地,他便對這工作熱心起來了。他越來越興味盎然地講起他自己,他的成長,他的夢及他的思想。」因為這樣的興緻,他同時也自己親手寫下了〈童年歲月〉、〈中學生活〉與〈大學時代〉的三章。其他的部分則有的是完全口述,有的是口述加上部分的手稿所寫成的。他們兩人的工作,在基本的架構和內容都初步完成時,榮格就忽然在短暫的疾病以後離開了人間。後來的編輯工作又參雜了家族成員不同的意見,使這本書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年底才終於問世。

自傳總有它獨到的價值,作者怎麼要看他自己,以及作者如何沒有看到他自己,都是十分有趣的事情。譬如榮格學者,也是德國現代思想專家保羅.必夏(Paul Bishop,1967-),在他所寫的榮格傳記裡,一開始就煞有其事地寫起榮格的祖父,也就是卡爾.榮格一世,是如何與歌德有密切的關係──包括他的母親怎麼認識的哥德,兩個人如何在一起,以及榮格一世又是如何在歌德友人照顧下慢慢長大。然而後來筆鋒忽然一轉,提到這些傳說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史料支持,開始進一步追問:「隔了兩代以後,這個小男孩日後的孫子對於所謂歌德是他的(非合法的)曾祖父,為什麼如此有興趣呢?」從這個點切入,他開始談到榮格對於父職,特別是父親形象,其實有著相當複雜的態度。然後開始解釋,榮格的父親為什麼讓榮格這麼感到困擾。

在榮格的自傳裡,有很多關於父親的片段:大家從瀑布裡把撈起屍體以後反應冷漠的父親,小榮格發燒哭鬧而沒法睡覺時唱著兒歌抱著他的父親,和同事用半是惱怒半是恐懼的語調討論耶穌會會士們陰魔活動的父親,半夜將他抱起來看火山爆發的父親……。他寫下很多片段,每個片段裡顯然都有豐富的情感,但從來沒有十分直接地說到他的父親。除了他這麼寫著:「這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女人』總讓我產生不可靠的感覺,而『父親』這意味著可靠但沒有權利……」

然而到了李孟潮醫師的書裡,他所描述的三十個夢裡頭的第一個,獨眼肉柱夢,也是榮格在自傳裡提到的:

有一個牧師樓孤零零地豎在勞芬城堡附近,教堂司事的院落後面有一大片草場。夢中,我站在這片草地上。突然我發現地面上有一個黑暗的、方形的洞……通向深處的一條石階,我畏首畏尾地走下去。下面有一扇拱門,隔著一道綠簾。簾子又大又沉……我把簾子推到旁邊……台上放著御座,金碧輝煌……上面還有什麼。那是龐然大物,幾乎觸頂……它的直徑五六十釐米,高達四五米。但是這個東西卻稀奇古怪:它由皮膚和鮮活的肌肉組成,而頂上有一種無臉無髮的圓頭;顱頂站著一隻獨眼,眼睛一動不動地往上看著……在這難挨一刻,我突然好像聽到母親從外面上方喊道:「對,可要看好了。這是食人者!」這更加劇了我的恐懼,我驚汗而醒,嚇得半死。

這樣的夢境,到了李孟潮的解釋裡,當然不是只有伊底帕斯情結這樣佛洛伊德式的解釋,而是更多層面的思考,譬如說,地下世界/夢/無意識對榮格心理學的重要性,或者從敘述當中可以看出榮格本身的心理類型: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榮格細緻地描述地下世界第一層的各種細節──拱門、綠簾、穹頂、地磚、紅毯、坐墊、王座。這種捕捉聲物形狀、顏色、觸覺、味道等資訊的心理功能,稱為感覺與知覺功能。但這種功能被運用到外在事物,就稱之為外傾感知覺功能,被運用到內心影像和軀體知覺,就被稱之為內傾感知覺。

我們不難看出,榮格天賦異稟,有著令人吃驚的內傾感知覺功能,所以能夠栩栩如生地記錄夢境的細節。一般來說,兒童在發展的初期,社會是比較鼓勵他發展外傾感知覺能力,比如他要握持乳房、奶瓶、用餐具、走路等等,當然他也要感知身體、運動,也需要內傾感知覺功能的發展。榮格內傾感知覺如此發達,有一部分是創傷後過度補償,更多是因為這是他天生的優勢功能,這種通過描述、觀察內心意象、夢境,從而得到痛苦解脫的方法,一直持續到榮格成年。所以,他成年後也經常使用積極想像、夢境工作、繪畫、雕塑、瑜伽運動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內傾和外傾的感知覺功能,以療癒自己。

當李孟潮開始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觀點討論榮格的夢時,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個角度的榮格,甚至可以說是最屬於地下世界的榮格。而這樣的榮格,榮格自身一定知道,卻不習慣讓這一切浮上意識層面。作者李孟潮成為最好的解釋者,讓那些當事人──即便是像榮格這樣的心靈大師也不容易說出口的種種,如今都可以呈現在我們面前,引領著我們進一步沉思:榮格在心靈深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而包括榮格在內,我們所有人所擁有的無意識,究竟構成怎樣的一個世界?甚至,在我們集體的意識之外,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集體無意識,又是如何的?

李孟潮寫著榮格的夢,卻也寫出榮格這一個人更深層的一面,同時讓我們透過這樣的閱讀親身體驗了榮格思想讓人著迷的一切。因為如此,這一本書顯得特別──這是一本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心理傳記,用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來寫成榮格心理傳記,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在作者敘述這個故事同時,也讓讀者不只有理性的理解,更開始體驗到我們所不認識的自己,也就是所謂的無意識,又是如何影響著包括榮格在內的我們每一個人。

這其實是一本重要的作品,作者原本可以把它寫得相當學術的(而就我的認識,李孟潮醫師在這方面是有這樣的學術功力的),但他卻選擇寫成一本讓人可以相當愉悅地閱讀的好書,將讀者帶入到更深層的心理世界。他捨棄了學術的表達,也許就是想要讓更多人真正的體會到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重要而迷人之處。無論如何,作者能夠寫出這本書,確實讓我由衷佩服,也因此, 我十分榮幸能夠在這裡向所有讀者作最真誠的推薦!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榮格的30個夢: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推薦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夢境 醫師 心靈工坊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