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儀/青春期大冒險vs.中年期求生記

有沒有發現,最近跟朋友家人聚會時,不再只是聊孩子,很多的話題會圍繞著營養、保健,甚至是醫療相關。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同時,大部分的家長也已經或開始進入中年,是時候該更關注自身進入樂齡的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了!
當青少年困惑 家長的哀樂中年
努力為生活打拚之餘,更要勤奮建立運動習慣,還要作息正常,遠離菸酒;更進階的是,開始小心翼翼注意糖分、澱粉等飲食控制,直到有一天,孩子突然問:為什麼你們都在做一些跟我相反的事?
「晚餐你們總是不要麵飯、只吃菜,還說太肥太油要少吃,水果也挑三揀四,只能白天吃,然後又不能太甜;每次要去運動就哀哀叫,回家又說全身痠痛不能動!」「我們喜歡吃Pizza、拉麵和炸雞,沒有冰淇淋、手搖飲怎麼交朋友?打球運動是每天必要的放電,之後才會甘願回家念書寫功課……」
原來愛聽Rap的青少年,是這樣解讀分析兩個不同世代的生活節奏與習慣?聽「老歌」的家長們又是如何看待孩子不受控的感官刺激?當然,實際狀況因人而異,但因此而可能產生的價值衝突,就成為家庭共修的課題了!
有位媽媽最近很困擾,讀國中的兒子,跟同學出遊時,把家長給的零用錢買了珍珠奶茶;自己喝還不夠,幾個好麻吉的也一起埋單,但錢不夠用少買一杯,竟然還被同學開口要錢補償(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另一位傷腦筋的媽媽,則是因為愛運動的孩子,把練球和比賽放在學校生活中的第一順位。為了想把這件事情做好,即使犧牲下課時間,或是因而漏掉某些學習活動的參與,也絕不妥協!
看著媽媽們無計可施的表情,我深感安慰(並偷笑)……不,我是說你們並不孤單啊!媽媽們煩惱的不只是青春期的孩子脫序或是不符常規,關鍵是孩子已經不能只有幼稚天真,更需要為進入成人世界做準備。家長們理所當然想要務實地透過親身的體驗,讓孩子理解現實的遊戲規則,偏偏青春期的少年,各個耳朵硬、嘴巴硬,還屹立不搖如民族救星、時代偉人般威武不能屈(攤手)。
放寬些微標準 但仍保有原則底線
與其如黑羊白羊般,在獨木橋的兩端怒目相視,卻無法向前邁進。有智慧的家長們,是否可以暫時放下累積已久的層出不窮,先回歸生命歷程的本質。比如中壯年期的我們,代謝能力降低,要避免攝取過多營養,追求少糖少油多纖維:但青春期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卻永遠食慾旺盛,特別愛吃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家長們如果永遠嫌棄這些「垃圾食物」,孩子們則覺得大人的選擇索然無味,那麼全家一起在餐桌上的時光肯定沒有交集,更無法同感共享、津津有味。
假如負責點菜或料理的家長,可以兼顧所有人的口味,端出菜肴,把主要的營養來源,同時也是全家的共識,比如蛋白質、高鈣、高鐵等先確定,再依據家庭成員不同的喜好或需求來配菜,(偷偷)利用大人的小心機,透過食材的選擇或料裡的技巧,以假亂真地滿足青少年受同儕或大眾影響的味蕾;不必急著先去否定,甚至必要之時陪青少年瘋狂一下──好比青少年愛吃鹹酥雞,媽媽至少幫忙選(相對)乾淨衛生的店家,隨孩子自由點,買回家開趴;當我們認同了青少年的選擇之後,讓他們理解家長的堅持,也就在不遠的前方了(雖然免不了要匍匐前進)!
追求現世安穩的中年家長,也曾經是桀驁衝撞的少年。只是我們對生命流逝的恐懼太深,忘記大把青春揮霍的代價,並非在回頭已然百年身,而是淬鍊後的結晶。所以我們認為的錯誤或岔路,也許必須讓孩子親自體驗,才能找到屬於他們的正確答案;作為曾經呵護備至,但必須放手的家長,只能在旁邊給予支持鼓勵,靜靜等待,觀察他們的足跡走向,因此需要時,才能提供適切的後援。
對了,還要切記,跟少年吃完鹹酥雞後,別忘了多喝水多運動補充膳食纖維,以及忍住暫時別碰這難忘的美味!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