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擁/另類庇蔭

另類庇蔭。圖/豆寶
另類庇蔭。圖/豆寶

在美國的華文報紙看到一則新聞,一名華裔女子,因舊金山灣區租金太貴,大學畢業後在家住了十二年,先是朝九晚五,後疲於職場辭職,憑靠「斜槓」教授瑜伽與音樂,加上直播帶貨,攢下的現金和投資資產多達四十萬美元,這才搬出家門。

如是例子,很難定義為,可以肯定的是,這位女兒得到父母的有力支持,一種可能在兩代之間經過商量和利益考量下所生的庇蔭,讓孩子比一般同輩容易「彎道超車」,繼而成為一種優勢。

生活在國外的華人家長,似乎有著更深的家庭責任感,使得「同居共贏」的模式在華人圈內更為常見。

美國人在十八歲之後便搬出家門自立的傳統,已被長年的經濟不景氣所改寫。除非是那種破碎到衍生出社會問題的家庭,否則,我發現到身邊有愈來愈多的美國父母不得不對如是趨勢低頭,在現代經濟壓力下,兩代雙方被迫展現更多的適應力,且必須非常靈活。

「不出巢」的子女們,多半需要分擔家務、分擔房租水電,甚至保有一份賴以生存的工作,以維繫適應社會環境所帶來的競爭力。有些則是在父母手底下幫忙,最常見的是餐館、洗衣店或雜貨店之類的生意,使其不受裁員風潮影響。員工是自家人的好處,也在於彈性更大,能作為子女在畢業後尋覓正職的過渡期跳板。

說這樣叫「啃老」,確實是有啃到那麼一些。住家裡少了很多費用,在收入不多的起步階段仍能存得了錢,不至於入不敷出或負債,才能進一步談理想。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在有後援的支撐下謀得理想職務,有這一把推助很是關鍵。

在美國的華人父母為子女提供最典型的支援,是幫忙看顧孫輩,短期或長期,住一起或者臨時送來托育。更有家鄉的退休父母接受長居國外的子女為他們辦移民,以依親名義到美國來定居養老,順便可與兒孫近距離生活。本就有退休金的他們多半並不需要子女付出額外的金援,這種支持延續了家族間的紐帶,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年輕一代的育兒壓力。

容許老大不小的成年子女跟自己經年累月同住,似乎也成了父母支持子女成長的一種型態,意味著上一代所謂的「空巢期」延後,甚至都退休了,還有可能逢遇在外工作多年的子女突然被公司裁員、離婚等變故,而拉家帶口返巢的現象。而哪天能夠再完全不靠父母的自立,卻又遙遙無期且無法保證,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此等家庭模式,無疑反映了代際之間更深層的連結與依存。儘管經濟現實使得「父母庇蔭」更像是種權宜之計,然而在此過程中,能否在支持與獨立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這樣的模式是助力還是羈絆。畢竟,有家長作為後盾固然暖心,但子女真正的成長,仍需在離巢後的試煉中完成。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我見我思 啃老
⏰最後限時!iPhone 16 豪禮就是你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劉秀敏/當兒滿二十歲

鄧秋妍/美好的讓

觀景窗

古家榕/壓傷的鏡子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