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茲婷/即使父母待你殘忍,你仍能成為心中有愛的人

即使父母待你殘忍,你仍能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圖/喜花如
即使父母待你殘忍,你仍能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圖/喜花如

●前情提要:歷經家暴的子女,與那「殘忍的母親」

在至親的關係中,當愛缺席,留下千瘡百孔的傷痕,不僅需要獨自舔舐傷口,還得在縫隙中尋找生存空間,同時面對倫理道德的夾擊:「他(她)是你爸爸(媽媽),你應該照顧及孝順他們。」面對這樣深刻的與壓迫,是選擇怨懟、遺忘、切割,還是饒恕與和解?

前文作者經歷並穿越充滿痛苦、掙扎與矛盾的荊棘,漸漸找到繼續前行的自由與力量,這個過程不僅令人動容,更值得敬佩。

創傷並非能隨著時間自動癒合,需要我們正視傷痛、理解情緒,並主動調整與傷害的距離。我們可以從五個方向來學習如何面對關係中的傷害,並在痛苦中尋找復元的力量。

1.承認自己的痛:面對傷害,不再逃避

承認痛苦,是創傷復元的第一步。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上的創傷,不以粉飾太平去面對或刻意遺忘,這種正視與承認雖然令人心碎,卻是踏上療癒之路的堅實起點。

2.承認自己的生氣:情緒的正當性與釋放

當我們承認痛苦的存在,下一步便是直面隨之而來的情緒。即便是生育自己的,當他們做出傷害子女的行為,子女的憤怒是正當的,並無須壓抑或為此感到羞愧。

承認自己生氣,並非意味著縱容負面情緒,而是給予自身釋放的空間。如此我們才能看清生氣的根源,進一步理解自己合理的需求與期待。情緒的釋放不只能減輕壓力,也能為內心帶來修復的空間。

3.跟傷害保持距離,了解傷害的本質

即便是至親,當對方帶來的傷害遠超過正常能承受的範圍,以行動畫下界線、讓自己的生活維持正軌,這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並非壞事。好比前文作者與母親斷絕聯繫,而隨著時間推移,作者或許也逐漸意識到母親的殘忍並非單純的惡意,而可能源於自身的痛苦與局限。當她在警察局再次見到母親昔日咆哮、如今無助的身影,這一幕或許有憐憫,或許有不同的想法──母親的惡行或許並非針對自己,而是她生命中創傷的投射。

了解傷害,並非為加害者辯解,而是幫助自己從受害者的角色中抽離,重新定義這段關係的意義,同時考慮如何調整這段關係的距離。

4.離開傷害的影響,調整與傷害的距離

作者首次牽起母親的手,帶她走進療養院,這是選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面對這段關係,鬆開了被母親傷害的記憶。牽手的那一刻,象徵著她對關係距離的重新定義,既不是全然的原諒,也不是無止境的怨恨,而是一種帶著成熟與平靜的接受。她不僅接受了母親的現狀,也接受了自己仍然愛著她的事實,儘管這份愛充滿矛盾與傷痕。

5.把傷害變成珍珠:從創傷中找到力量

創傷復元的終點,是將過去的傷害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即使是「僅有的一絲親情」,即使母親依舊是個殘忍的人,但我們可以不同,一如作者懷抱著愛,那是生命中極為美好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面對童年的傷害與成年後的責任,作者選擇了牽手,而非逃避;選擇記住溫暖,而非放大恨意。這是饒恕的真正意義──並非忽視或忘記傷害,而是選擇如何攜帶它前行。

創傷的復元,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旅程,需要我們直面痛苦、承認憤怒、調整與傷害的距離,並重新定義關係的意義。當我們能以不同視角看待創傷,縱使傷害深重,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攜帶它,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專家解析 莫茲婷 心理諮商 父母 創傷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葉天祥/47年後的師生會

蔡佳芮/神祕儀式

毛蔚領/伯母的家教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