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儀/鱷魚媽媽的眼淚
跳脫碎念與爆炸的循環,有可能嗎?
若說鱷魚的眼淚是假惺惺,那麼鱷魚媽媽的眼淚,就是真懺悔了!
許多家長會透過日常的細節來教育孩子,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所謂的「良好」,其實是為了符合家庭常規運作的家長標準(或說家長模式),然而孩子自由放飛的靈魂可不容易被馴服!所以最常見的狀況,便是主導家務的媽媽,不時會碎念孩子:房間不整理、衣服亂丟、杯子沒洗、搞丟N次的水壺雨傘便當袋,或偷吃垃圾食物又不清……(大部分時間還要轉頭一起念爸爸!)
反正「愛碎念」就是對媽媽的刻板印象。好吧!我承認,自己也為此貢獻了不少。但我最怕的是,有時碎念多了會動真感情……因為愈念愈氣,把孩子(以及先生)因不符標準的諸多生活習慣,所加諸自身的額外負擔與勞心勞力,全化為暗黑怨念的怒氣,瞬間核爆在家庭非軍事戰區,一發不可收拾,甚至造成輻射性的後續慘烈影響。
明明我不是肇事元兇,為什麼在內心法庭中,最後悔恨交加的卻是我?而判自己服刑的方法,就是認真反省:到底希望孩子學會什麼?如果生活教育很重要,那麼教材該如何決定呢?是要彈性靈活的客製化?還是直接複製「媽媽老師」的作業模式呢?各種瑣碎的身教,該如何統整出重點,方便孩子階段式地朝向目標前進?
擅用情境式心法,建立生活常規
比如,希望孩子的房間不要亂糟糟,但他辯解表示有自己的排列組合時,我就要耐著性子說明:若是在群體生活或工作場域,即使是亂中有序,一旦造成旁人的困擾,就有可能被同儕或伴侶排斥嫌棄。是否可以至少一周安排一次整理的時間?如果能設為全家的共同行事曆,各自整理再彼此分享收納撇步,便是完美狀態(但當家長的都知道,上述情景在夢裡比較有可能實現)。
當我規定孩子自行清洗自己的衣物和使用的杯盤,卻總是不信任他們可以做好,默默地重洗,髒衣服也會先浸泡清理,才讓孩子放進洗衣機。但除了增加自己重複洗滌的仇恨值之外,其實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做錯或做對了什麼。不如乾脆選擇放手,讓孩子自行決定他可以接受的清潔標準。所以他用髒的杯盤自己洗、脫下來的髒衣服單獨進洗衣機、隨意蹂躪的球鞋自個兒找時間慢慢刷……總之逐漸建立孩子離家獨立生活的準備模式,並且不能忘記跟孩子溝通。
我喜歡用的「情境式心法」,是讓對未來開始有想像的青少年,模擬自己在外住宿時應該遵守的住宿公約。對!此時,阿木不是你的阿木,而是宿舍管理員。說也奇怪,孩子有沒有真的入戲我不知道,但我開始比較抽離任勞任怨、凡事忍耐的媽媽角色,不再只依賴碎碎念作為支撐自己扮演家政婦的情緒出口。
來點角色扮演,親子也能當朋友
下一步試著把青少年當作大人溝通對待,不再擔心揠苗助長,因為他們其實比過去的我們接收到更多現實世界的龐雜資訊,至少心態上比過去的我們見多識廣。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行為上的巨嬰,真的要從家庭生活中製造實習的機會,透過實務操作,讓準大人們建立未來進入群體生活的標準或平衡。
至此,家長的角色可以適時轉換成資深同事、主管或老闆,以現實的視角幫助中二青少年增強適應能力為動機。如此能否讓耳硬嘴也硬的青少年改變生活習慣與溝通方式?我的經驗是:當家長轉念後,進入新的角色扮演,反而會更坦誠地把內心的考量和情緒理性表達;相對帶動青少年進行良性互動。當青少年知道他不再是小輩,而是被疼惜的後輩,心智似乎瞬間成熟。漸漸地,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而變成了我的新朋友(終於)!
當然新朋友還是常常討人厭,但身為退後一步、華麗轉身的家長,至少可以用新的情感與態度,懷著期待欣賞孩子的現在與未來。我們終究無法放手,也難免七竅生煙,甚至有時想跟他們切八段,但鱷魚媽媽不輕易掉眼淚了。比如我現在決定出門去上拳擊課……洩憤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