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儀/時代的眼淚

時代的眼淚。圖/陳佳蕙
時代的眼淚。圖/陳佳蕙

對於你家的手機、電腦、電視,或各種串流平台的內容訂閱,是否能得心應手地駕馭、百分百掌握呢?碰到棘手的問題又該怎樣解決?

這也不會?你我都曾傷到長輩

最早是祖父母輩的問題比較多:要怎麼傳LINE或臉書的照片?長輩圖如何轉貼分享?打發時間的簡易手遊該如何下載?我們總藉故表示要讓小朋友有成就感,於是指派孫子孫女協助設定教學,殷殷告誡要對祖父母慢慢來、有耐心,諸如此類……

然後,「問題大戶」猝不及防換我們接棒,有愈來愈多的搞不定,孩子們也順理成章地接手幫忙排除障礙。可能覺得從小就下指導棋的爸媽,突然間豬羊變色、主客易位後,沉不住氣地加了一句:「怎麼連這個也不會?哈哈哈──」笑聲有點囂張刺耳吧?同時,我們玻璃心碎的聲音卻更顯得悲涼。

想起以前工作時的長官,退休後開始學著使用電腦(感覺像上個世紀的事)。他問我們:「關機要怎麼關?」這還不簡單:「就在桌面的左下角!」長官開始伸手摸座位前的木頭桌面:「沒有哎!我沒找到。」

彼時,全員已經忍到漲紅臉,最後還是爆笑聲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我們都喜歡的長官果然風度好,還是微笑著,讓我們手把手地教他點按滑鼠,到「桌面」關機。我家的長輩也曾跟我抱怨,說他每次聽大家聊天,有時沒聽清楚,或是真有疑問提出,我們總開玩笑地回應:「哎呀!這種事你不懂啦……」長輩委屈地抱怨:「雖然知道你們沒有惡意,但把我說成什麼都不懂,實在太傷人了!難道老人家都是笨蛋嗎?」

當我們成為科技後段班成員

原來這就是所謂時代的巨輪?不不,那是以前的說法。現在要說「時代的眼淚」吧?當我們開始像考試老是排後段的同學一般,被好學生嫌棄或嘲笑,不合時宜、愚昧無知、原地踏步、不求甚解時,才會回想起那些長輩們總讓人不耐煩的問題、重複教不會的節點、永遠講不聽的使用習慣,然後我們也開始忐忑,難道就這樣變成「不夠聰明的我們」?或是那個最近很紅的「淚之女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努力跟上年輕人的流行,才能減低世代差距中落後一方的焦慮感。但我自己的經驗是,靠Google理解的流行文化很表層,好學生(孩子們)很聰明,只要多聊兩句,我們這些大人馬上就會露出不知所云的馬腳。網路世代的孩子們,從小就在各種科技產品、網路資訊,甚至是海量的AI圖文架構的邏輯中成長,屬於上一個世代的家長們,當然不可能各方面都與時俱進地跟上腳步,與其因為被從小栽培的專家(孩子)嘲笑,而讓玻璃心碎,不如把自己好學的態度,真實誠懇地表現出來。

向孩子求教 展現正面學習精神

我們常碰到手機出狀況,比如下載或登錄卡關,最偷懶的方法就是丟給孩子,請他們速速搞定。如果孩子們在忙別的事,因而表現出一丁點的不耐煩,或是說句:「這個上次不是教過了嗎?」我會吞下「跩什麼啊!不要弄就算了!」這類雖然爽快但無用的情緒性反應,而是謙卑謙卑再謙卑(其實一個謙卑就很足夠了)地不恥下問,給他們更多的時間整理教學,並具體詢問相關問題。

簡單的說,要真心地想自行克服、學習解決問題,不能老是依賴別人──其實,這本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告訴孩子的原則。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此刻已成為學有專精的老師,而非服其勞的弟子,並且還要加碼浮誇的讚美;比如羅小弟就被我封為家中的「科技部長」,很多與科技產品相關的設定或決定,都會先請部長提供意見,因此羅小弟也開始懂得更慎重評估考量,不再輕慢隨便。

家長的心態轉換後,更能示範出正面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變成教學者的孩子,當然也可能(自以為)成為春風化雨、有教無類的老師。

因為我們對學習新知的認真努力,讓孩子因此連動,自然修正負面的態度、改變對人的方法;於是被孩子們嘲笑落伍的玻璃心,也能升級成強化玻璃,讓孩子們更透明地看見,並非萬能、但真實且開放的父母。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媽媽玻璃心修復室 劉昭儀 親子互動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魏珍/搭便車

瑪西/把握好時機

饒淑慧/爸爸的答案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