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斯/當幕緩緩落下

拜讀5月26日作者張桂瓊的〈死亡練習曲〉,讓我想到當時與媽媽談身後事的過程。面對媽媽後事的安排,我算是幸運兒,因為媽媽對死亡的觀念一直抱持「是所有生命的自然現象,無須忌諱」、「死前不急救,請讓我舒服地離開」等想法,加上我是獨生女,媽媽病危要不要急救,我一人說了算。

媽媽早在往生前十幾年就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註記在健保卡,同時表明日後要花葬。我則利用幫她整理衣櫃的時間與她談及死後要穿的衣服,我們像要準備參加一場盛宴般,預先搭配服飾,期間笑語不斷。夕陽映照在她精心選好的藕粉色外套上,柔和美麗!那是個難忘的、祥和的黃昏。

當親友得知我們談死如話家常,都覺得不可思議,「人還好好的,為什麼要講這些?」這是大部分的人的反應,老媽無厘頭地回答:「第一次死沒經驗嘛,當然要趁人還好好時交代清楚,以後再死就知道要怎麼安排了,呵呵呵。」

隨著時間推移,媽媽的人生終於要謝幕。當她的血氧濃度只剩76%(正常值為≧95%),急診醫生告訴我們:「如果插管送加護,可以拖一陣子;如果完全不救治,可能拖不過今天。」我表明不做任何積極處置,通知在台中工作的兒子回來,一家三口陪伴媽媽走完人生;後續的告別式、花葬都依媽媽的心願進行,從容不迫,生死兩安。

善終人人嚮往之,卻非人人可得,尤其現在醫療發達,靠著儀器、各種侵入性治療都可以延命,加以家屬情感上的不捨、怕被冠上不孝的罪名,或因為平時忌諱討論身後事,以致當事發突然時,只能順應環境來個「急救套餐」。像我的一些親友就經歷了急救、插管、氣切,打升壓劑、洗腎……而後仍回天乏術,或即使挽回一命卻長期臥床,以各種管線維持生命,兩造皆痛苦不堪,這時所有的「早知道」、後悔、內疚都顯得格外無用。

死亡話題牽涉到每個家人的觀念,當幕緩緩落下時,家人如何事先知道即將謝幕者的意願,及家人之間如何取得共識,絕對有必要在「人好好的時候」就討論,這不是禁忌的話題,是一種愛的凝聚。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賞文迴響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李月治/撿雞蛋花的男人

接輿/八十歲學認字

蕭愉馨/冬瓜餅慶生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