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榛/別怕復發來敲門,擁抱貓咪的行為起伏
推開診間的門,左前方坐著一名女孩,焦慮寫滿在她灰沉沉的臉上。
她是文涵,一腳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也是三花母貓大芙的主人。過去兩年,由於大芙過度舔毛與自殘行為,我陪著她度過了一段辛苦的日子,所幸歷經幾次減藥,大芙的狀況愈來愈平穩。
「小羊醫生,大芙又復發了!我該怎麼辦?是不是搬新家的關係……」文涵滑開手機,照片裡是大芙光溜溜、帶著紅腫的前腳,像一對剛烤好的火雞腿。
文涵口中的新家,是兩周前匆匆租下的,她在外縣市找了份工作,還來不及計畫太多,便大包小包搬離老家。到了新環境,大芙不但吃得好、睡好香,體重還直直上升,變得肥肥嫩嫩的。然而,這樣的甜蜜沒有維持太久,某一天大芙再度頻繁舔毛與喵叫,文涵苦笑地說,「噩夢好像又要開始了。」
牠們的心理問題只是閒出來的病?
原以為是貓咪身體不適,她趕緊帶去住家附近的診所,「獸醫說血液檢查結果很正常,聽到這句話,我竟然完全開心不起來。」講到這,文涵停頓了一下,臉色一沉:「男友說是我養得不好,才搞得貓一直無法斷藥,現在還要把藥加回來。他指責我不愛貓、不懂貓,明明我已經努力這麼久了……」臉上的淚水滴了又擦,擦了又滴,看起來非常無助。
我沒有追問細節,明白她此刻面對的,不只是大芙的復發,還有周遭的那些「我懂」,彷彿在指責:「養貓這麼簡單的事,怎能做成這樣?」在動物行為門診中,碰上這樣處境的人並不少,作為一名獸醫師此刻如何陪伴家屬,更是一項重要挑戰。
毛孩病情的波動,經常牽動著家屬的情緒,他們既要面對自我懷疑,擔心自己的付出不及格,也面對著周遭質疑的聲音,好像怎麼做都不對。而這一切的背後,牽涉到的,其實是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普遍誤解。
相較於身體上的疾病,毛孩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很難被看見,更難以被量化。因此,有些人無法理解「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病痛,甚至誤以為「這些純粹是閒出來的病」,只要「讓毛孩多運動、多玩玩逗貓棒」就能解決。
這樣的偏見低估的不僅是行為的深層原因,也忽視了整個家庭需要專業醫療協助的事實。長期壓抑累積成無法言說的自卑,內心的「病恥感」不斷擴大,部分家屬可能為此質疑當初養毛孩的初衷、對治療的必要性產生懷疑,最終忽略了醫療帶來的正面效果。
身與心都有偶爾落入幽谷的權利
我緩緩向文涵解釋:「就像我們感冒會咳嗽、流鼻水,大芙的行為症狀也是如此。先不要急著檢討自己做錯了什麼,就像其他慢性病一樣,行為問題也有它的波動性,復發不代表失敗,也不代表我們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在多數人的認知裡,用藥的結果應該是一路直直向上的線條,最終將達到全然的痊癒。然而,心理相關的治療更像是一條崎嶇不平的山路,那樣的高與低,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身與心,都應該有偶爾落入幽谷的權利。
「能在動物的生命中,逐步地提升內心健康的質量,讓牠們舒舒服服地過每一天,才是最真實的目標。當妳與大芙一起擁抱這些行為狀況的起伏時,就已經是完美的照顧者了。」
文涵聽完釋懷地笑開,內心不再糾結,專注與我討論大芙的用藥狀態,以及現階段的所有細節。
看完診,外頭天色已暗,我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巧克力,迅速塞進嘴裡,同時間腦中浮現大三暑假的一幕——那日,我與同學走在街上,迎面而來的是我患有憂鬱症的哥哥幾多。他朝我望了一眼,停下腳步,似乎想說些什麼,而我卻選擇假裝不認識,低頭快步走過。
如今我已無法知道幾多當時想說什麼,但如果我能鼓起勇氣給他一個笑容,那該有多好。人生總有坑坑疤疤,無論是什麼疾病,都不該改變我們對彼此的尊重與珍惜,也不用為此羞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