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路過耳朵的閱讀,也許能去到不一樣的地方

不論您是否留意出版圈課題,必定早已不陌生,網路時代降臨以來,比起「看」書,人們花更多時間精神在看其他東西。而開始逐漸受到注意的或Podcast這些以聲音、話語作為媒介的知識、資訊的承載形式,似乎就像努力找出路的證明。

藉由聆聽來讀書,在今日確實幫助人們在運用時間或空間上獲得更多選擇組合。不妨還可想像,當聽覺暫時接管視覺,就算在黑暗中,仍可進行知識的探索或故事的冒險,甚至更為刺激。不論聆聽者是喜歡獨處或與人同在,聲音總是更輕易召喚陪伴感與連結感。尤其,如果誦讀者是喜歡的作者本人,就更平添熟悉與親切了。

不過,儘管已有許多科技工具可以提供協助,聲音作品的出版,比起紙本文字作品,仍來得複雜許多。如果希望發揮聲音媒介的優勢與表演特質,就需要有許多周延的設計──這也算是一種擴大規模的「編輯」──起碼就不可能直接拿書照念;而提供給誦讀者或所謂「聲音主播」的腳本,至少就必須先進行內容整理(有些出版者甚至會委聘編劇來執行,包括非虛構敘事),並設定適當的單集或單篇節目長度,系列作品集數,以及分段、過場,乃至更細節的諸如冗贅字辭修潤,節奏,吐字輕重,情緒或情感的詮釋,換氣與停頓的位置,到角色聲線演繹等等,務使讀者能更直覺地清楚接收,不必多費力地「懂」。某種角度來說,聲音作品或許是比文字更寵溺讀者?

因此這個過程便需要更多專業角色加入,各展所長,並建立默契:至少有錄音師,聯繫、協調錄製行程的製作人或執行製作;而視錄製條件,還會配置聲音導演,乃至聲音表演指導,以及音效、音樂設計等。

當然,製作的成本與溝通需求就不免相應大幅增加。此外,紙本書所面對的時代,聲音作品同樣也在面對──那就是整個時代對讀者注意力的各種瘋狂拉扯,因此長篇或系列性作品,同樣承受著多一些風險;而實用性或關注度較高的例如商管理財課程、身心靈諮商、家庭關係等題材,則是面臨較高的競爭壓力,這些情況對於有意跨足的傳統出版者而言,恐怕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遑論篤定獲利,也就比較容易退守觀望。

只是,透過聲音來建立與知識的互動,在今天確實是個拓展閱讀體驗開闊可能性的極好選項。僅僅是降低對視覺的依賴,就足以激勵讀者嘗試擾動生活,開創感受的嶄新可能。我以為更具啟發性的,尤其是聲音作品那種流水拂過般的當下專注意識,也像維持著「On Air」,一種類飛行狀態的雙關譬喻;彷彿隨時召喚我們幾乎遺忘的,對傾訴、傾聽的熱望與本能──未必是先被作品吸引──繼而帶領我們到任何地方,展開各種相遇。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有聲書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九里安西王/不是偷來的聖史多倫

盧建彰/讓自己每天都喘得要死

翟翶/今天應該很高興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