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這回事】黃瀚嶢/最大的植物標本

相本中作為生活記憶的標本。照片提供/黃瀚嶢
相本中作為生活記憶的標本。照片提供/黃瀚嶢

IG河道上,一張照片,一片葉子,滑到眼前停住。是我追蹤的一位植物學者,造訪了巴西一處植物標本館:亞馬遜國際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mazonian Research, INPA),並與該館最著名的景點合照——牆上一份極為巨大的植物標本,標本裡只有一片葉子,一片大如棉被的樹葉,世界上最大的樹葉。

我著迷地看著,想起,自己曾經也想做一份超大標本的呀。

面積愈大的植物,需要愈專業的取捨

植物標本,聽起來是某種專業的技術物,但將植物體乾燥後保存,這件事本身其實相當生活化。若將「標本」代換為其他名詞,就能完全卸下學術詞彙的冷硬外殼——例如「壓花」、「乾燥花」或者「乾貨」。有時我們會把乾燥的果實種子俗稱乾貨,畢竟南北貨裡大量的乾燥植物體,其實都好美。

唯一不同的是,在學術研究的領域,為了方便閱讀與保存,標本一定要公式化地編號並詳實附注,通常是寫在一張叫作標本籤的紙片上,採集時間地點、現地狀態,以及採集者姓名——某些查閱標本的人是歷史學家,研究對象主要是採集者的足跡,因而有時,標本籤的重要性,不亞於植物體本身。

而學術上公共使用的標本,大都保存在各地植物標本館中,那就是標本的圖書館。為了大量保存,植物體一律壓扁乾燥,固定在八開無酸台紙上,用針線或細紙膠帶固定,稱為「腊葉標本」。腊,就是乾燥的意思。

立體的標本,以分類盒收納。照片提供/黃瀚嶢

作為研究材料,腊葉標本理想上要盡可能包含植物型態的各種資訊,莖、葉、花、果最好都有,種子或容易脫落的小構造,還會額外用紙袋裝著,附在台紙的一角。如遇到特別大的植物,例如過長的草莖,要之字形凹折,藤蔓就要適度捲曲;肥厚的果實,切成薄片;賁張的花序,則要如插花那樣大幅修剪。

然而碰到大葉子,折無可折,就要開始狠心裁切了。左右對稱者,留其一邊;尖端與基部,因獨一無二,大多要保留;葉中段,例如椰子樹葉那種一再重複的小葉,甚至可全部放棄。面積愈大的植物,需要愈專業的取捨,每次看到近乎爆滿,卻仍工整塞進八開尺寸的標本,心中都暗暗喝采。

幾天後的一個疏忽,木瓜葉竟泛黑生毛

說起巨大標本,高中時曾經拿木瓜試過一次。木瓜樹沒有細枝,一身從花到果,沒有一個好對付。而木瓜葉也算是身邊尺寸極大的葉子之一了,多角多裂,採集時才知長長的葉柄是根空心管子,汁液流淌,一看就曉得容易發霉。

植物體的乾燥,在專業機構往往使用特製的烘箱,熱風不停,一疊標本烘上兩三天也就乾了。沒有這種設備,只能土法煉鋼,用報紙層層覆蓋,重物下壓,過程中勤換報紙,花上一兩周慢慢等乾。

換報紙的土法考驗耐心,碰到多汁的植物就是長期抗戰。我的木瓜葉在頭幾天細心照料下,大量水分都被吸乾了,豈知幾天後一個疏忽,太久才掀開報紙,底下已泛黑生毛,功虧一簣。很久以後才知道,原來連專業的標本館,如今也多改用烘棉被的小機台,輕省高效,一個晚上整落標本就乾了。

陳年植物標本自有其典雅色澤。照片提供/黃瀚嶢

回到那片世界最大樹葉。要說它有名的原因,除了巨大,更在於沒有身分。任何植物被命名之前,按照法規,都先要有完整的一份標本,作為終極的分類依據,但這份標本因沒有花果,無法提供研究者足夠的參考資訊,所以始終只能作為牆上的掛飾。直到二十多年後,研究人員總算從野外找到種子,經過十三年培育,終於成樹,開花結果,這才重新製作了一份資訊完備的標本,並以此發表了新物種,讓這傳奇的樹葉有了名字:Coccoloba gigantifolia,中文可翻作「巨葉海葡萄」。

筆記本裡夾著等待乾燥的植物。照片提供/黃瀚嶢

同樣的植物標本,承載的意義也會延伸變化

話說台灣第一種被正式命名的植物,最初也只知枝條,而無從描述,直到英國人發現了葉片。那葉子,長得就像木瓜,名為蓪草(Tetrapanax papyrifer),也算是台灣最大的樹葉了。

事實上,植物標本的意義未必只有研究。我見過好幾檔藝術展覽,以植物標本來表達多元的意涵。例如呈現隨移民來去的植物文化,呈現部落的傳統作物,呈現都市角落的野性……同樣是植物標本,但那張台紙所承載的意義,不斷延伸變化著。

我從小喜歡製作植物標本,大多沒有進入標本館,但藏在櫃中、疊在床下,偶爾翻出來當教材或展品,其傳遞的與其說是植物學資訊,倒不如說就是我的人生片段。場景的記憶被標本召喚,曾經的自己,也收在那枚壓花之中。植物體無需完整,不用標籤,記憶就是註解。

植物也是生活的片段。照片提供/黃瀚嶢

十九世紀的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出了名地擅長製作植物標本,她的標本冊如今都是美國國寶了。在數位典藏的網站上,那些葉片花朵的顏色,都仍保存良好,沒有標本籤,每份標本都只附有一個斜體拉丁學名。這些植物真正的標本籤,就是她雋永的文學吧。

而我想,植物標本本身,也都是世界的小小註腳。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標本的分量,只要留得下來,必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大。

延伸閱讀:

黃瀚嶢/最大的植物標本

李彥達/生物的時空膠囊

威達/透明生物標本,讓海洋不再陌生

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周可薇/穿山甲的悲歌:從路殺到標本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標本這回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鱸魚/我只不過是要一個不會漏氣的輪胎

許喻理/請求編輯再等等

李奕萱/肯定是高海拔的問題!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