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想喝什麼茶?談盲買與忙買
買茶如果不試喝,就是盲買。不懂茶又想買茶,一定要找懂茶的朋友一起陪同。不是人多壯聲勢就好,懂茶的才能幫你問對問題,才能幫你擋下店家的迷湯。不懂茶,但老闆給試喝,喝到最後,不買也划算嗎?不划算。因為你依舊不知道老闆到底給你喝了什麼,喝多了不會比較懂,結論:還是不懂(音樂請下)。
茶葉即課本
剛學茶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只想喝老茶,也許覺得老茶珍貴,喝茶的同時,常升起一股感恩涕淚、法喜充滿的洗滌之感,頗有淨化身心之效。但那時還不懂茶,客觀回想,應是心理作用多於生理作用。
深層的情緒需要宣洩的出口,居然花錢仰賴外物,且懂茶之後,發現買到的其實是假的老茶,不住大驚失色:居然還花錯錢!
買茶買錯時,會互相安慰說就當作「繳學費」,在驚駭與憤怒的複雜情緒消散過後,也會冷靜平復,把假的老茶留下來當樣本(茶葉即課本)。
「假的」一詞令人敏感,但當初買這支茶的故事,是我們三個剛學茶的新手,為了尋找老茶,終於問到一間店有賣,再追問能否試喝,店家看似為難,收走原本給我們聞跟看的茶樣,半推半就說只能試喝三泡,我們歡天喜地試完三泡,就買了。說真的,如果不懂老茶,依舊是一種亡目(盲盲的感覺),試或不試,我們都還是會咬緊牙根,合資買下去。
一般來說,老茶最為人所知的香氣,在現代的製茶工藝下,都能夠仿擬成真。畢竟老茶量少,喝茶的需求過多,供不應求,喝一泡就少一泡。市面上出現模仿老茶香氣滋味的(假老)茶,也是在服務喝茶的饕客需求。
偏偏真假之間的價差太大,充滿驚人的利潤空間,導致賣家若說這是老茶,可能沒有一併告知買家括號內的隱藏資訊。
老茶一方面貴在量少,一方面貴在時間,二十多歲的我妄想要喝懂三四十年的老茶,我的內心再怎麼裝老,也不會真的懂。就算現在三十多歲的我,要去喝懂我出生前的年分的老茶(譬如1980),我還是只能獃站在歷史的洪流面前,嚅囁地說:不好意思,我還小我還小。
喜歡最重要
不再追求老茶後,我因為不同的機緣而陸續喜歡過東方美人、鐵觀音、高山茶等,現在日常則習慣喝包種茶或白茶。偶爾要配甜點或飯後解膩的話,會選擇紅茶或普洱。最近一次跟朋友去買茶,是因為朋友「好奇」,所以一起前往茶莊。老闆很客氣,問我們想喝什麼茶,都可以試喝。結果朋友每支茶都好奇,從頭喝到尾,幾乎整間店喝遍。
朋友最後喝到「茶醉」。有人會認知「茶醉」是低血糖,譬如喝餓或喝到手抖頭痛,或心悸不適。造成茶醉的原因很多,但為了試茶,身體短時間中接觸到的茶品紛雜,就算依照發酵度或焙火度,從清香類喝到濃郁類,都不是一般人在幾小時內,會把這麼多茶湯放進身體裡的正常行為。
我在茶館工作時,若遇上需要大量試茶,只會在口腔內感覺一下後吐掉,並多喝溫水,補充水分。
當下我不知情,事後才知道朋友喝到某一支茶時,已經不太行,但後面的幾支茶還是一直跟著試喝,趕緊帶去吃點熱食休息一下,才稍微恢復。我只能勸說不是喝到就賺,平常有無喝茶習慣的人,在茶桌上的身體反應也會不一樣。千萬不要逞強或勉強,又不是在拚酒(喝乾了還要秀杯底空)。後來說好,之後想再買茶試茶,一定要記得帶溫水與一點小零食備用,隨時補血糖(回血);且挑選店內三支最想試喝的就好,建議每支茶只要試三泡就很夠了。
買茶需試茶,但不是「不瘋買不成活」,更不是「以身試毒」,務必隨時傾聽身體的回應與直覺的感受,畢竟買了茶要自己喝或送人,都是一份心意;既然不是「亡目」地「盲買」,當然也不要浪費心意地「忙買」,買到自己真心喜歡喝的才最重要。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