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養

雖然會好奇,但印象中跟編輯同業間其實很少直接詢問彼此,「正在做什麼題目嗎?」就算對方願意回答也多半含蓄隱晦。這是因為大家情況滿像的,關心範疇廣、材料需求量大,都是同時斟酌著好多備用題目,當下真有點不知從何說起;若認真回答,問的這方或許還會多少感覺不知所措。

再說,實際做出成果來,才好意思說點什麼吧──誰都清楚,途中怎可能沒變數?而且撞題的機率並非沒有,提前詢問反倒像是刺探了。雜誌編輯們祕密孵養題目(書的編輯也是)的口袋夠深,不怕問,只等著天時地利人和──剛好眾人關注的事件或議題與刊物定位呼應,適任作者有空,呈現的好構想降臨,團隊共感齊心,合作方資金資源恰好到位──就可催生,這幾乎是職業習慣或默契了。

那些題目就算一開始是心血來潮,但在口袋裡養著養著就漸漸長出神經血肉(放到忘記、不得不放棄的也不少)。醞釀好幾年,時不時拿出來琢磨一番,增柴或減薪的,仍放回口袋裡,也是時有所聞。

養的題目能不能用,常常不是構想之初就能百分百確定,有時更需要一個機遇或觸動,「想做」或「該做了」;更多時候真的只是純粹在養,慢悠悠東摸西蹭(甚至懷疑自己果然是浪費時間),不求速效的養生似的,卻也是我覺得最美好的部分。說來很玄,這個機遇刻意求不來,但又需要刻意地持續做點什麼。

每個編輯養題目(或換個說法,進行「知識管理」)的習慣和方向不同,比例最多的,肯定是持續閱讀書籍雜誌和各種資訊,嫻熟者僅僅從書店或圖書館看到書名或雜誌版面的層次設計、呈現邏輯,也足夠催動許多超展開聯想(但不是直接「拿來用」)。若更有餘裕,先行者們的切入觀點,關注面向的多元與完整度、資料庫等等,才是更營養的部分。作者名單也必須收好收滿。至於看片追劇逛街購物蒔花做菜吸貓遛小孩,社群裡吃瓜閒聊,都可能在有意無意進行題目的滋養與探索。或不妨這麼說,「好好過生活」,關注本來(當好編輯之前先好好當個人)就關注的事,比起錙銖計較著工作與生活怎樣難以分割,更可能獲得較多靈感紅利。

這是不是和養育人類孩子的過程極相似?充分、全面與均衡的陪伴,才更可能讓起初卑怯於自身尚不完整的孩子成為有機會在人前抬頭挺胸的,大家攜手相挺的孩子(並進一步設定計畫、進度、成本,邀約撰稿與合作……),迎向讀者的品頭論足。

另外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設想題目過程:有時候,編輯會以較大的篇幅規模、時程來設想題目,例如以一年或數個月為單位,把各期當成這個母題向外開展的系列子題,彼此呼應,展開地圖般格局;這不僅能增加讀者對新刊的期待值,也有機會更徹底運用相關資源,使整體成果更深刻、延續,從而提升影響力、代表性與能見度。

另一方面,透過這種方式,也能過濾掉,或先擱置一些較次要或零散的題目,好集中火力。畢竟,口袋題目太多,難以雨露均霑地周全照顧,反而可能太輕易揮霍力氣資源,還徒生煩惱;或一時不察倉促投入速成或跟風的討好湊趣題目,為做而做,新意(也是心意)、觀點不足,或只在乎表面效果,船過水無痕,那就是養父母的失職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蘇冠昇/南都夜曲

羅娃娃/蘭嶼病

繽紛編輯室/藏在心底的動物事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