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緯/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圖/Emily Liu
止於至善。圖/Emily Liu

我出生的那個年代,使用的是轉盤電話、買電視還附天線而且只有三台、錄音帶分AB兩面。我永遠記得第一次騎變速腳踏車那個興奮的感覺、初見可以精準選曲的CD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第一次看到@的茫然……不僅基於個人經驗,就人類整體來說,千年來的生活、醫療、律法、社會制度等,也都有全面的改善。總之,這讓人很容易有進步的感覺,好像隨著時間前進,一切只會愈來愈厲害,所有東西只會更完善。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單憑自身的經驗,光看人類,好像的確會有這樣的印象,但若把時間拉長,看看環境,看看演化,地球有愈來愈適合人類居住嗎?演化有愈來愈厲害嗎?日本人把演化的英文Evolution寫成漢字「進化」,演化是我們理解的進化嗎?演化等同進步嗎?

不想前進也沒有關係

在演化的歷史進程中,每當有重大改變,我們這些後代子民回頭看,就會有「又前進一步」的感覺:魚類發展出四肢,從水域進入陸域,爬行動物發展出翅膀,進入天空,這些都會被解釋成「生命就此進入下一個篇章」。會產生這種念頭,在於突破了那個瓶頸之後,不管是陸生動物或鳥類,真的就像開花般地進入了大發生的階段,有大量更新、更適應的動物出現。

這種教科書式的、一個章節接著一個章節、不斷突破與深入的演化模式,確實很激勵人心。然而事實是,當第一隻演化出四肢的魚類成功登陸後,牠廣大的舊親戚們,可是依然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遨遊。不只如此,水中的魚類從奧陶紀至今,一路發展出迄今數量最多的脊椎動物,牠們似乎一點也沒有因為一部分的夥伴登陸而有所損害。

這就好像摩托車確實是從腳踏車演進出來的,但是摩托車出現以後,腳踏車不僅沒有消失,還照樣熱賣。換句話說,摩托車與腳踏車的關係,比起用「你死我活的科技進步」來解釋,或許用「市場區隔」會更合適。

某一小群魚類進入陸地生活,不應該被解釋成進步(是要進步到哪裡去),而更應該說是「創造出了另一種生存空間」。因為不管後面出現的生態空間多麼美麗誘人,也不意味著海洋水生環境是被唾棄或是被翻頁的篇章。

類似這種把「發展出另外一種生存技巧」或「開拓一個新的生態空間」,錯誤地解釋成由原始進步成高等的例子,在地質史中俯拾皆是。有性生殖從無性生殖演化而來,多細胞生物從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富有積極進取思想的人類,往往喜歡將這樣的事件解讀為地球從無性生殖進入有性生殖的世界、生命由單細胞世界進入多細胞世界,卻不去看多細胞生物出現後,單細胞生物並沒有消失殆盡--不僅沒有消失,這三十億年來,無論是病毒還是細菌,全得到充足的發展(否則過去三年的COVID-19疫情,人們在痛苦什麼)。

多細胞世界固然出現了,但並非從此進入下一個世界,那是人類的錯覺,而這樣的錯覺源於人類自身的希望。

勇敢活出精采的自己

人類會看見一個進步的演化模式,會感覺簡單的生物皆會變成複雜的生物,會符合科學地找到一大堆愈發展愈厲害的器官來當成此一證據,其實就像旅途需要一個目的地。許多科學家就是將人類自己當成演化的最終極目標,並視人類為地質史中的最高境界。

《聖經》裡明載神按照著自己的形象和樣式創造人,西方因此長久以來認定人類是最完美的生物,尤其是人類的心智--大腦。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備受(被人類自己)推崇的器官,然而臨床證明了,稍有不慎、使用不當,它就會有認知偏差及各式的官能症候群。更有甚者,新世代的AI人工智慧也已經在很多領域超越我們了(還好不是全面的)。「人類的心智是最完美的存在」這個想法,其實一直存在於後來的演化思想中,只不過是從神創改成天擇而已。

如果演化不是進步、演化沒有方向,那演化是什麼?這個問題除了留給所有的學子之外,在這樣一篇寫在報紙的科普文章中,我認為演化是盡最大努力地適應當前的環境,讓生物在有限的條件中用盡所有可能,活得精采的一種模式。好好發揮自己,好好利用環境,是一種追求「善」的力量。

理論上,天擇(或萬能的神)有足夠的能力創造出一個最高效率的生物,讓牠達到最完美的適應。所以,演化或許終將「止於至善」,終止於與環境最高境界的適應(和諧)。不過,最關鍵的問題是,環境不停地在改變,又有誰真的能抵達嗎?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古生物大小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陳冠言/職場海洋生物變身指南

【繽紛講座】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羅昆芳/圓滿的第六堂課

黑潮藍/多莉之舞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