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zel/鼻子裡的黃金
最早一代的香料巨星非胡椒莫屬
常有人問我,假如可以回到過去,我最想做什麼事情?答案是:我要帶著滿口袋的胡椒和肉桂,穿過去發大財!
不過這只是一種概括性的陳述,實際上丁香、肉豆蔻、番紅花、生薑等等也都行,只是比起來現代的胡椒和肉桂好像最便宜、最好帶,穿越時空的「獲利」更豐厚一點而已。萬一回去以後找不到門路拋售也不用擔心,只要帶這些寶貝去大城堡找主廚,你應該也能拿香料抵束脩,混個廚房一等學徒來做做──這在古代可是前途一片光明,保證日日有肉吃不說,好好學習,將來還有望晉升某個類別餐食的負責廚師,例如甜點廚師、烤肉廚師……到時你就能拿到中產階級前段班的薪水啦!
倘若你跟我一樣,是喜歡美食或親自下廚的人,你一定知道香料對味覺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炎炎夏日,胃口不振沒關係,菜肴傳出的香氣夠誘人,馬上就能勾起食慾。只不過香料的意義在過去更重大,不僅僅為滿足美食家的口腹之慾,還有防腐治病、強身健體的功效,身價自然更上一層。
講到最早一代的香料巨星,非氣味鮮明的胡椒莫屬。胡椒在古希臘最早是被當成藥品,中毒時用作解毒劑,直到古羅馬時代才拿來調味入菜。儘管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人所處的環境往往不太清潔,但他們對氣味卻很重視,認為所有發臭的東西都是壞掉、不好的。在無從判斷食物新鮮度的情況下,人們只能用聞的亂猜,而胡椒醃製的肉品因為香氣較重,能掩蓋掉比較輕微的腐壞臭味,所以也被當作延長保鮮期的幫手。對醫生而言,胡椒還能治療痛風、關節炎,甚至能預防傳染病;雖然這些用法和現代科學驗證的結果不算吻合,但好歹古人確實發現了胡椒是正面的好東西,加在菜裡又美味又健康,也算誤打誤撞了。
另一個大受歡迎的香料可能也是你愛的味道:生薑;它的普及就比胡椒合理得多了。新鮮的薑富含維生素,古中國的航海人早就發現它的營養價值,出海時會帶著種在盆裡的薑,航行時挖來吃,幫助舒緩壞血病。這個吃法被帶到東南亞一帶,恰好印度也是產薑大國,生薑因此從海上傳到歐洲;因為和歐洲打架的阿拉伯人深諳航海,也喜歡香料,早就從印度人手上嘗過許多好味道,十字軍或許沒從他們手上搶到耶路撒冷,卻帶回大量的異國芬芳。中世紀的英法食譜就經常出現生薑,認為其中溫暖的滋味可以保護腸胃、促進消化──中世紀醫生總算猜對一次了。在冬季濕冷的英國,常會把生薑和肉桂搭在一起,這個組合光聽就讓人渾身發熱啦!
每天都有一萬名奴隸價值的交易量!
提到肉桂,就更讓歐洲人瘋狂了。古埃及人已懂得這種樹皮的美妙之處,歐洲的富貴人家都愛在甜食裡加一點。阿拉伯商人為了營造肉桂的神祕感和珍稀性,還編造了一個魔幻的採收神話:相傳肉桂是一種印度神鷹拿來在懸崖邊築巢的珍貴木材,要得到肉桂,商人必須以沉重的全羊為誘餌,讓神鷹叼回去哺育雛鷹;等鷹巢不堪負重被羊壓垮,商人才能冒著被神鷹吃掉的生命危險將木材撿回──這當然是胡編亂造,只不過歐洲人沒看過肉桂樹,便信以為真,繼續甘願付出大筆錢財購買「東方神木皮」。
其他引發歐洲狂熱的香料還有很多,像花椒、孜然、茴香、八角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它們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全都不產自歐洲。所以在中世紀,提到東方最讓人想到的就是各種香味;也由於香料進口都需要經過漫漫長路,運費高昂,恰好適合炫富,菜品調味就成為富貴人家宴客時的重頭戲。當時只要一磅重的胡椒乾果就能買到一名奴隸,所以誰掌握香料,誰就掌握了財富密碼。義大利威尼斯就因為壟斷香料貿易,成為中世紀最富有的城市。大探險家馬可.波羅的家裡做的就是香料生意,他的遊記裡特別記錄了東方的各種香料故事;例如他在杭州親眼見到每天都有一萬磅胡椒被運進城,這類文字因此啟發了更多歐洲商人往東的熱情──一萬磅!那代表每天都有一萬名奴隸價值的交易量哪!
除此之外,十五世紀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最初,葡萄牙的海上大冒險就是為了胡椒,西班牙的動機也是為了勝過葡萄牙、得到前往印度的壟斷性航道採購香料,壓根沒想到會錯往美洲;幸好最後他們還是帶回了辣椒、香草、可可豆和很多很多的白銀。在商人們不斷苦心開發貨源之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千家萬戶的平民也多少都能吃上兩口香料了。
時至今日,我們對香料的認知多集中在餐桌上,漸漸淡忘它們的醫療用途;有了冰箱之後,也沒人再敢配胡椒吃下不太新鮮的肉。但這些香料之所以能普及,正是拜商人們前仆後繼的冒險所賜,無數水手的生命為之傾倒。前人對香料「超展開」的認知,反倒讓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隔空激盪出萬般滋味,看來這世上最無國界的,果然是美食呀!
●本文作者為Podcast頻道《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主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