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作為編者,如果你偶爾自由一下?

如果你像我一樣,流轉過幾個不同的出版單位,然後至今仍做著編輯的事──或許有一天,你偶爾也會這樣想(當然,這必定不是終點,僅是個過站)。

那是很任性的念頭(就僅能是個念頭):我不想再為那些我不知道是誰的大眾們編東西。不必一廂情願地猜測,這些我從未真實接觸的大眾之中,除了遠離閱讀的一部分之外,哪些仍跟我一樣珍視實體書本或刊物的翻閱手感,哪些已像進食呼吸般依賴3C產品閱讀,哪些在與新科技的親密關係中走得更遠、連「閱讀都不只是閱讀」了。且不必煩惱:可以為哪些人做什麼、做得到什麼。

我像是個二十年來沒更換過耕種項目的佃農,移徙過幾處田地,更新過幾次設備;但我和多年來熟識的同業們,始終在整個產業鏈差不多的位置,只是更熟練,但肉身也老了。而這個產業的結構或樣子,基本上也沒有太大變動(在這樣的年代反而相當詭異不是嗎),儘管它仍持續創造新細胞或新生的禾苗,但整體的時間像是履踐某個願望似地凍結在多年前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而我自己期待做的,在這樣的產業與其運作法則中其實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不過如果不理會產業,不求一份報酬或薪水,不計較(或計較過,負擔得來)時間精神成本,似乎是有可能的;像是為自己掙一小塊自給自足、種什麼只由自己決定的私有田地。

一、少量、限量的免費讀物。不需要配合甲方或老闆的期待,不必在意讀者埋不埋單,不設限流通方式。僅須(依自己的標準與要求)確保它有料,能成為不造成收納困擾的禮物,也不介意是否會成為萬年庫存。

二、未必是文字或圖像內容,也未必是紙本或網路載體。可「編輯」、仍具「可讀性」的「它」可以是任何事物──譬如,一個空間?一段時間?一個人或一群人?一個或一系列事件?或一張桌一張凳,一件衣衫一道料理,一座山林一條河?它本身未必是創作(也可以是),它更收集、詮釋各種創作。

三、一群人激盪、分工合作的產出。但不是像一般雜誌那樣的企畫、邀稿與被邀稿的上下游關係。就是「一起」做出點什麼(但我腦海裡倒是閃過類似家庭代工年代的小客廳畫面)。

四、為某人而編。例如女兒,母親,祕密地喜歡的人;或曾讓人困擾,甚至討厭得不得了的人。她/他就是唯一讀者,不管會不會看到。像一封漫長、敘事內容與語氣幾經轉折的長信。

五、(編)日常生活。說不定這才是最難編的東西……

這幾個想法,可能混合或單獨嘗試。我希望「偶爾」不在編輯過程時時意識到,怎麼獲利,或至少撙節成本?或,對最多數讀者的必要性、影響、意義、價值或特殊性?或是在正職或接案之外,還能有動力和想法悄悄地這麼玩。

或許,正因為緩緩地朝向「無用」的年紀前進,也可能是慨歎錯過了太多年輕時無用也無妨的時刻,如今的我,衷心想與更多「無用」(但又不是刻意無用,以求轉移現實憂慮或困境)的事物從容相遇。

這麼對照地設問吧,以常識度之:作者有寫和不寫的自由,讀者也有讀和不讀的自由。那麼,作為編輯(或出版者、媒體中的相關環節),是不是同樣也有編和不編的自由?這可以怎麼想?我是真心困惑:作為聯繫作者與讀者的橋梁,編輯和出版人們,究竟為什麼常需要面臨更多的,對自由的躊躇、歧見與自我審查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蘇之涵/動手做一個自己的衛星吧

騷夏/蟻民的祈禱

金玉涼言

山女孩KIT(方妙)/攔便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