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圪/面對離別,微笑說再見

面對離別,微笑說再見。圖/Emily Liu
面對離別,微笑說再見。圖/Emily Liu

在我進入三十歲的那一個月,發生了讓我深受打擊的事情。朋友說要閉關冷靜思考一個月,後來,他就從我的人生中消失了。那位朋友很特別,常常一個人躲起來想事情,所以起初我並不以為意。然而,一個月過去了,他卻沒有出現,打電話傳簡訊給他也沒有回應。我以為他這次消失得比較久,結果他僅是消失在我的人生中。他和其他朋友的關係都沒有改變,只是將我從他的人生中刪除。

那位朋友和我相識超過十五年。高中時在大邱、大學時在首爾、當兵時在大邱,我們一直共享生活空間,甚至退伍後我到都柏林時,我們都曾一起住了數個月。在我的結婚典禮上,他曾上台致詞。我們經常見面、通話,也會互相分享心事和開玩笑。可是,這樣的朋友突然放下了我。

我花了不少時間才接受這件事。相信一定有什麼原因,也相信他以後會向我說明。儘管如此,始終沒有聽到他的解釋。我左思右想仍百思不解,到了困擾的地步。如果我有犯什麼錯,他一定會前來指責我。對十五年的交情來說,這是最基本的禮儀。最終,我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被拋棄,也在生命中留下傷痕。

當然,生命中難免偶爾要和重要的人離別。有時候因為距離,漸漸少了聯繫,或是因為一些誤會,彼此不再相約,又或者因為志不同、道不合而分別。這樣的離別都有原因,只要明白原因,即使再怎麼難過,也能打從心底接納。

這件事對我來說,根本毫無頭緒。因此,相較於怨恨那位朋友,不如說我對自己有著更重的不信任感。我開始認為,一定是自己犯了什麼錯或是有什麼問題,才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不明白自己做錯什麼,所以內心認為自己是個沒有道德的人。我對自己的不信任,慢慢讓我在人際關係中失去自信。也因為感到羞恥,甚至不敢向妻子透漏這件事。就這麼苦思了好幾年。隨著時間流逝,開始明白了一件事——我不能用不正確、沒有用的推論折磨自己,也不該怨懟對方,我只要用現有的資訊去理解事實就可以了。事實很單純,他再也不把我當朋友了。仔細思考,這件事比什麼都來的重要。或許有什麼原因,但不論是什麼都無所謂了。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後,心裡覺得輕鬆多了。

以那位朋友的立場來說,或許他也是拿出了很大的勇氣。雖然方法並不成熟,但或許是他深思熟慮後,決定的逃離吧。他沒有停留在原地,而是盡全力跑往沒有我的相反方向。與其勉強維持關係,不如爽快分開較輕鬆自在。

經歷這件事情後,我把關係看得更淡了。保持適當距離的關係,更讓我有安全感。當我這麼做以後,再也不曾出現學生時期那種朋友環繞在身旁的輕鬆氣氛。取而代之的是,我更期待認識新朋友,也很享受了解對方的過程。我不再追求舒服的關係,開始喜歡彼此保持距離,互相交流生命各種領域的關係。

某天,觀看描述被流放的學者丁若銓和青年漁夫昌大的電影《茲山魚譜》時,我淚流不止。丁若銓的一句台詞:「了解朋友愈多,了解自己就愈多。」我聽了打從心底認同。閱讀描述身體不舒服的少年和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友情故事《克拉拉與太陽》時,同樣讓我深受感動。這兩段特別的友情故事,十分地吸引我:人家說年紀大了不好交朋友,這句話是錯誤的;朋友愈久愈好的說法,也不全然正確。重要的並非年紀或時間,而是慢慢互相了解對方的過程。如果不再持續了解對方,關係將變得了無生趣。假若固執希望維持長久的關係,除非能保持兒時的舒服氣氛,否則對方的怠慢,將會讓我們受傷。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逃跑,就應該寬待那些逃離我們的人--因為自己想要的未必能獲得、因為時間會改變關係、因為很多我們不明白原因的事情。重力由上到底的瞬間,所有的事物將如同塵灰般飄揚。

●摘自麥田出版《我逃跑時的臉孔最勇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生活進行式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王筱茵/40歲交友軟體使用指南

情書簡訊

蘇之涵/動手做一個自己的衛星吧

騷夏/蟻民的祈禱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