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怡/開展「第四人稱」的世界級作家:奧爾嘉.朵卡萩

奧爾嘉.朵卡萩於 2019 年 12 月 10 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 Nobel Media. Photo: Alexander Mahmoud
奧爾嘉.朵卡萩於 2019 年 12 月 10 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 Nobel Media. Photo: Alexander Mahmoud

關於奧爾嘉.朵卡萩,若要我先隨興挑出幾個關鍵詞,那會是蘑菇、熊、花格子,和李子白蘭地。

為何從關鍵詞開始談?首先是這篇關於朵卡萩的介紹,我想透過她的寫作風格向她致敬,也就是她「星叢式」書寫的拼貼風格。在獲頒201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時,(編按,因瑞典學院醜聞而延後一年至2019年頒贈。)授獎詞是這麼說的:「(她的)敘事想像力帶著百科全書式的熱情,呈現出由各種邊界交錯而成的一種生命形式。她是位速寫大師,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

朵卡萩這種百科全書式的熱情含括了許多元素,其中包括各種民間傳說、史詩及神話。她擅長描寫物質與抽象世界的各種對立及融合,比如曾在2007年出版的小說《雲遊者》中寫道:「世界可以裝起來,放進腦溝,放進松果體。」不過如果要從台灣為出發點談談朵卡萩,蘑菇與熊或許是更好的切入點。

從蘑菇潛入世界核心

早在朵卡萩獲得國際大獎之前的2011年,在《聯合文學》雜誌擔任編輯的小說家黃崇凱就邀請朵卡萩寫了一年的專欄「來自地平線那端的明信片」,其中兩篇專欄分別提到了蘑菇與熊。

〈蘑菇〉是此系列的第一篇,而用此篇來和台灣讀者打招呼可說是非常俏皮卻又精準的選擇。首先,裡頭詳細介紹了有關蘑菇的知識、歷史,以及波蘭人在秋天經歷的採蘑菇狂熱。「終於,從八月底開始在電視上出現了第一批好消息──蘑菇長出來了!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詳細的、每日更新的地圖,仔細標明在森林裡散步一小時或在一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有多少蘑菇。」

朵卡萩把自己擁有的這種「採蘑菇症候群」描述為一種「返祖現象」。並藉由這些內容一次讓讀者理解她對知識的熱情、對自身文化的熱愛、對非人類歷史的極大興趣,以及她曾自陳的這種書寫渴望:「小說書寫是出自一種尋根的期盼,探求自我的根源,能讓自身安於現實之中。」但蘑菇在朵卡萩筆下的功能還不僅止於此。她在2018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怪誕故事集》中有篇〈醃漬物〉,其中也提到男主角吞下過世母親多年前醃漬的蘑菇後身亡。此時的蘑菇又卸下反映歷史的包袱,成為對「無私母職」這個概念的反叛哨兵。若是讀者有興趣,光是尋找朵卡萩故事中的蘑菇就能獲得不少樂趣。

於是如此日常的蘑菇也可以是世界的隱喻。正如〈蘑菇〉中所說:「在古老的民間文化中,毒蘑菇是被用來引出不同於平常的意識狀態。」

熊的時刻

至於〈謊言,即熊的症候群〉則提到一個反覆在朵卡萩小說中出現的概念,也就是「熊的時刻」:她有一天看到一隻熊,父母卻不相信她,而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人們各自認定的世界真相可以毫無交集。她之後成為心理師時也常發現人們往往對同一個創傷事件表達出完全相反的意見。再加上近年來號稱資訊自由的網路上充滿各種謊言與錯誤資訊,導致她對寫作抱持一種必須去正面迎擊「熊的時刻」的信念,也就是她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致詞中提到的:「我也嚮往一種新型敘事者的出現──使用『第四人稱』的那種。」

如果我們去查詢第四人稱,會發現定義上是以「集體」的「我們」作為敘事者,而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美國南方作家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給艾蜜莉的玫瑰〉,有論者表示此故事是以一整座「小鎮」作為敘事者。確實,福克納常使用的多角色、多線敘事正是在逼近「第四人稱」,而朵卡萩的多角色、多線、多時空敘事更是此作法的升級版。只不過升級的方式跟我們可能想像的不太一樣。畢竟朵卡萩曾表示:她在高中時研究了有關粒線體的知識,此後再回頭讀福克納就再也沒有任何問題了。

因此,第四敘事是一種跨越界線的嘗試,其中跨越的不只是語言文化的界線,還有不同知識領域的界線、性別的界線、虛構與非虛構的界線、文類的界線,夢與現實之間的界線……並在鎔鑄成一種終極寓言後,期望去追求一種大家一起共同跨越痛苦的可能。那種痛苦正如她在199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中所寫道:「人們分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彼此成了仇敵。但他們的記憶仍留下了他們見過的事情,永不磨滅。誰只要見過世界的邊界一次,他就會錐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錮。」

波蘭作家奧爾嘉·朵卡萩 (Olga Tokarczuk),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圖/取自維基)

花格子精神

朵卡萩被宣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年,我在網路上找到她不久之前參加同志遊行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穿著一件鮮豔多彩的花格子外套。簡直就像她令人眼花撩亂的小說寫作風格。

許多人說朵卡萩的小說很有詩意,有時甚至顯得晦澀,但她在現實生活中卻是非常實際地支持著弱勢群體。她吃素、推崇環境保護、關注性少數權益,目前的臉書大頭照上也放著烏克蘭國旗。她在2009年用一部長篇小說《犁過亡者的骸骨》來討論動物權,但當然,朵卡萩向來不會一次只聊一件事,除了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界線,故事中的主角還是透過占星學在針對濫殺動物者進行舉報。此外,宗教也在動物權的概念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小說中有一段針對神父的描述:「現在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長得像集中營瞭望塔的射擊架會叫作『講道壇』。人們在狩獵架上居高臨下,自認為擁有對其他生物的生死掌控權,成為暴君和篡位者。」

權利的丟失與權力的失衡有關。朵卡萩非常清楚這點。回顧歷史上暴力現場,肉體往往是第一線的目擊證人。她在《雲遊者》中曾提到,「人類真正的權力只跟人體有關。」而整部小說也可以說是用旅遊心理學的形式去探討權力結構的樣貌。然而人體要怎麼去理解權力的運作?又或者說,人體要如何去感知自由的可能性?除了反抗權力之外,朵卡萩暗示我們,重點或許在於如何去理解人體與時間及空間的關係。

朵卡萩受到榮格很大的影響,榮格擅長精神分析,尤其看重夢境、神話、宗教這些得以跨越時空的人類精神面貌,《雲遊者》正是延續榮格的「共時性」概念。所謂共時性能將主觀及客觀世界連結起來,物質與精神世界也會因此產生共鳴,並讓世間充滿「有意義的巧合」。比如小說中就有一位喪妻男子到處去找跟妻子「露絲」同名的地點:城市、河流、鄉村、山丘,或是一座島嶼。這讓他覺得「她以一種無以名狀的方式存在這個世界上」。

於是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各種有關時間與空間的辨證與觀察,有時時間與空間可以交錯成完美的幸福點,有時生活又只是被時間與空間切割開來的碎片。其中地圖更扮演了關鍵隱喻,例如有個段落提到一個人在紐約的夜晚夢見自己在城市中迷惘遊蕩,最後在無意間撞見一座巨大古老的露天劇場。朵卡萩寫道:「街道相互交錯,宛如經紗與緯線,我在這單調的網路中央,看見一顆凝視天空的圓形巨眼。」旁邊的頁面甚至搭配上一張網格極度細密的紐約地圖。

那張紐約地圖讓我想到朵卡萩的花格子外套。我彷彿也能在她外套上細密的色塊間隱約看見那隻巨眼。那隻巨眼就像是朵卡萩替我們開出的另類通道,讓我們在一段段時空交錯中看見各種自我的可能。

李子白蘭地

朵卡萩住在波蘭靠近捷克邊界一個名為「下西里西亞省」的地區,此地距離她出生的小鎮蘇萊胡夫約兩小時車程。此地極為荒僻,她三十多年前在此買下整修的房子狀態也很差,周遭甚至沒有鄰居,可是卻讓久居城市而心靈乾涸的她重獲新生,並因此寫出長篇小說《太古和其他時間》及1998年出版的《收集夢的剪貼簿》。

根據小說內容,我們可以推測《太古和其他時間》中的「太古」一地距離她的出生地不遠,都靠近波蘭西部邊界,而小說中的歷史是從波蘭1772年起受到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三國三次瓜分為他國領土,因此消失在歐洲地圖裡的那一百二十三年寫起。《收集夢的剪貼簿》也呼應這段歷史,描寫曾被德國占領的一座小鎮,其中有段寫到之前出生在此的德國人年老後回來波蘭尋根,最後死在小鎮的一座山頂。這些都是朵卡萩反覆關注的議題:不停變動的邊界、認同、政治意識型態,以及歷史可能投射出的多重現實。

正因為如此,比起任何政體,朵卡萩更忠於尋求人類的尊嚴。於是儘管她總是帶著愛意書寫波蘭的故事,卻也不畏懼批判波蘭。她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以猶太人故事為主軸的《雅各之書》,這個故事從1725年寫起,中間描述了一位猶太邪教領袖的故事,後來還寫到當代面對大屠殺的一個猶太家庭,並在為了這部小說受訪時指出,波蘭曾做出謀殺猶太人這樣「可怕的事」。保守派因此批評她是「叛徒」,她甚至收到死亡威脅。然而對朵卡萩來說,說出正確的話不需要透過任何夢的曖昧,因為文學的終極目標還是要去迎擊那些「熊的時刻」,或至少是有意識地去正視生活中的複雜層次。

這讓我想起朵卡萩在2023年接受《巴黎評論》雜誌採訪時,訪問者到她的鄉間居所找她,提起她們一起喝了裡頭泡了大量香草植物的slivovitz。slivovitz可以直接翻成斯利沃威茨,簡單來說是一種東歐常見的水果白蘭地,通常是用李子釀造。二次大戰前,波蘭當地有猶太社群大量釀造這種酒,這種酒也在他們慶祝逾越節時扮演重要角色。當朵卡萩和訪問者談論文學時,搭配的正好就是茶、咖啡和slivovitz。所有生活碎片都是歷史的劇場,所有歷史片段都是生活的隱喻。若我們想明白何謂「政治即生活」,朵卡萩絕對可以提供我們大量靈感。

喔,對了,在這場訪談的休息時間,訪問者表示和朵卡萩一起享用了燉蘋果和台灣恐怖片。如果根據訪談時間推測,我想大概是《咒》吧?要是考量朵卡萩對人類心靈深層世界的興趣,選擇這部有關邪教的電影也很合理。畢竟所有怪誕、恐怖以及所有令人不安穩的一切,都可以是通往人類意識深層的毒蘑菇。朵卡萩2022年出版的最新小說《女鬼宴》(暫譯自英文The Empusium)講的就是一個療養院的恐怖故事,看來關於人心與世界的層次,她永遠不會放棄繼續挖掘。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文學魔法大教室 諾貝爾獎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夏夏/掩藏在冰山一角的希望

沈默/善於跨過去的人

林宇軒/寫給台灣土地的情書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