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憋氣式的伏筆

張三丰。(圖/李志清繪)
張三丰。(圖/李志清繪)

不疾不徐的武術,

在最迫切危急的場景下亮相

在《倚天屠龍記》裡,太極拳和太極劍是由已逾百歲的張三丰創制出來的,從此成為武當派的鎮派武學。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向來有諸多說法,主要有兩派觀點,一是說源於明末清初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庭,另一說就是源於武當張三丰。金庸也採用了這個說法。

小說裡是怎麼描述太極拳的出世呢?其時趙敏假扮明教教主,率大隊人馬上山準備「滅武當」,而且先派了假少林和尚空相偷襲張三丰得手,那時候宋遠橋等人還囚在萬安寺,武當看起來就要守不住了。就在這最危急的情況下,張三丰念茲在茲的,卻是自己閉關創出的武當絕學──太極拳和太極劍──必須流傳下去,根本沒將壓境強敵放在心上。

還是得佩服金庸的布局和寫法。太極拳和太極劍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以柔克剛、以慢打快、以靜制動,氣韻非常悠長,絕對不能急躁。因此,金庸刻意營造一種強烈的戲劇性對比。越是不疾不徐的武術,越是在最迫切危急、完全慢不得的場景下亮相。

當時武當七俠中只剩俞岱巖在場,張三丰隨即演示了太極拳招和口訣,殘廢已久的俞岱巖只能硬生生記住三四成,沒想到一旁假扮小道僮的張無忌也偷偷跟著記住了。後來張無忌便以太極拳和趙敏手下阿三過招,震斷了他的臂骨腿骨。

太極劍出場運用

《莊子.大宗師》典故

至於太極劍就更有趣了,完全是「現教現學」,然後「現買現賣」。強敵環伺下,張三丰當著所有人的面,將一套五十四式的太極劍法慢慢使了一遍,然後問張無忌:「都記得了沒有?」沒想到張無忌卻說:「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再使一遍,竟然沒有一招重複,張無忌看完後說:「還有三招沒忘記。」明教中人如周顛在一旁看得連叫糟糕!這又是金庸特別的寫法,他運用了《莊子.大宗師》的典故。

《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則故事,莊子很喜歡以孔子做他寓言裡的角色,有個段落大意是說,孔子教導顏回,不時要檢查弟子的功課,問說:「你現在學得怎麼樣?」顏回就跟老師說:「我有進步了,已經把仁義忘掉了。」孔子就稱讚說:「不錯,不錯,但還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去見老師說:「我又有進步了,現在把禮樂忘掉了。」孔子又稱讚他。再過幾天,顏回對孔子說:「我現在可以『坐忘』了。」孔子嚇了一跳,這可不是我教的,就問:「什麼叫『坐忘』?」

顏回說,「坐忘」就是連自己的肢體都忘掉(墮肢體),感官也忘掉(黜聰明),接著關於「自己」的部分──如果用英文講就是perception(感知)和conception(觀念)──全部都解離掉(離形去知),於是此刻再也沒有自我,和外界的所有這一切都能等同了(同於大通)。這就是「坐忘」。

張三丰教張無忌學太極劍,用的正是「坐忘」的意旨。等到張無忌將所有劍招全都忘得乾乾淨淨,張三丰就說可以上場了。原來太極劍的精髓是要「以意御劍」,而不是受到劍招所限,才能夠施展出千變萬化。

那麼張無忌和阿大(八臂神劍方東白)如何過招呢?就是不管對方使出多麼凌厲狠辣的招數,張無忌都拿著劍在那裡畫圈圈。這一整段情節非常精采,不只是完全展現了太極拳、太極劍的基本性格,更重要的是,金庸還將這樣的性格賦予了雙重的戲劇性。第一重是,太極拳和太極劍竟然是在如此緊急的門派覆滅危機下亮相的,而且是一種最緩慢、最悠長的武術形式;第二重是,和一般學習武功的方法相反,學太極拳、太極劍必須做減法,不能死記招式,而是要將招式忘得半點不剩。

悠長、簡單的門派特質,

對應武當的氣韻

於是,太極拳、太極劍就和武當的武術精神聯繫了起來,也完全符合小說中武當一派給讀者的形象。金庸想必是故意將武當派寫得很簡單,既是組織上的簡單,也包括人際關係上的簡單,不像他把明教寫得如此糾葛萬端、複雜熱鬧。這樣悠長、簡單的門派特質,正好對應了武當最有代表性的武術──也就是太極拳、太極劍。

也許可以進一步推斷,就因為金庸要寫武當派,在他所有的小說中,《倚天屠龍記》的寫法也最符合悠長的武當氣場。這部小說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敘事上,金庸運用了很多可以稱為「憋氣式」或「閉氣式」的伏筆。許多伏筆真的憋得夠久、藏得好深,讀者基本上不會記得,可是作者沒有忘。

玄冥神掌伏筆憋了

整整六百頁

到後來,你真的不得不佩服金庸,會相信當他在起筆時就已經想好了,要讓某件事情成為一個伏筆。這個伏筆一路撐著,憋了好久,最終會再浮上來。這當然是徹底逆反連載小說的基本寫法,因為連載小說訴求的是讀者的短時記憶。

舉個例子,張無忌小的時候,被一個身穿蒙古軍服的人打了一記玄冥神掌,那個人到底是誰?這個伏筆憋了好久。以現行的四冊本來說,大概憋了整整六百頁才揭曉:原來他們是投效蒙古的玄冥二老,師兄叫鶴筆翁,師弟是鹿杖客。至此,真相方才大白。但這兩人也不是隨便寫寫,有他們自己的作用。

還有一個有趣的對照,因為「玄冥神掌」之名,讀者對這兩個人的印象就是冰冷無情,可是隨著范遙的救人計畫展開,卻發現玄冥二老一點也不冰冷,他們竟然一個好酒、一個好色。這一齣萬安寺高塔的救人大計,就是利用這兩個人的弱點設了一個騙局,既入塔,又得藥,讓張無忌順利地將被趙敏所囚的正派好手全部救出,緊張之餘也讓讀者看得樂趣盎然。

當然,設計、執行這項計畫,陷害鶴筆翁和鹿杖客的人,就是化身苦頭陀的范遙,他是另一個憋了好久的伏筆。范遙又是誰呢?這又得回頭翻個三百頁,在第十七回〈青翼出沒一笑颺〉中,滅絕師太才提到了這個人是明教的光明右使。不過那時我們只知道這個人很神祕,又失蹤了,卻不曉得他的長相和名字。但金庸記得,而且必須讓他回來,還要完全配得上他光明右使的身分。原來他長年失蹤,是到汝陽王府去做臥底,甚至狠得下心來自毀俊美容貌。

還有小昭,她的來歷在篇幅上大概「憋氣」了整整一冊。小昭在光明頂出現時,是一個戴著手鐐腳銬的侍女,主要服侍楊不悔。但楊逍父女察覺到她的異樣行徑,總是不相信她,憋了十一回後才發現,懷疑她是有道理的。小昭是誰?她的位階後來比新任的明教教主張無忌還要高,她是波斯明教聖女黛綺絲的女兒,也是一位聖女。為了救張無忌一行人,她不惜揭露身分,接任波斯總教的教主,最後帶著對張無忌的感情黯然離開了中土。

「明教」來歷

也是「憋氣」寫來

「憋氣」的還不只這些個別的角色或情節的伏筆,更大一點的像是「明教」,金庸也是這樣「憋氣」地寫。小說一開場,先出現了一個神祕又不太正道的天鷹教,它是明教護法白眉鷹王離教後所創;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宛如吸血鬼般的人物,還把殷離給抓走了,這個怪人是明教的青翼蝠王。金庸這樣去營造明教的形象,讓讀者理所當然地認為,明教就是一個邪教。

直到成崑的奸謀曝光,光明頂上明教即將大敗覆滅,教眾們齊聲念誦經文之時,讀者的心似乎才開始動搖了:

明教和天鷹教教眾俱知今日大數已盡,眾教徒一齊掙扎爬起,除了身受重傷無法動彈者之外,各人盤膝而坐,雙手十指張開,舉在胸前,作火焰飛騰之狀,跟著楊逍念誦明教的經文: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俞蓮舟心道:「這幾句經文,想是他魔教教眾每當身死之前所要念誦的了。他們不念自己身死,卻在憐憫世人多憂多患,那實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當年創設明教之人,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傳到後世,反而變成了為非作歹的淵藪。」

等到張無忌接任明教教主,準備率教眾在蝴蝶谷誓師討元時,金庸才讓楊逍跟新任的教主、同時也向讀者解釋明教的來歷。

原來明教是從波斯傳來的,又叫摩尼教、拜火教,融合了瑣羅亞斯德教、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一般人對外來的事物天生有不信任感,加上明教教眾長期受官府迫害而行事詭譎,這才被稱為魔教。金庸憋了這麼久才道出原委,不得不說有它特別的道理。

這意味著楊逍在這個時候才拉著張無忌認真面對這件事,像是在說:你已經當上了教主,關於本教,你還是要稍微瞭解一下。我在回頭分析的時候,覺得真是好笑,可是讀小說的時候,卻不覺得不對。

首先,張無忌和明教的關係,小說推演得非常非常長,雖然張三丰再三叮囑張無忌不准身入魔教,他還是一步步成為興復明教的頂梁柱,這是大布局中鋪陳的所有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其次,六大門派從光明頂散去後,突然又來了丐幫、巫山幫等幫會想要趁火打劫,元氣大傷的明教無力應付,只能暫且躲入祕道裡避禍。但問題是:沒有教主的命令,沒有人敢違抗教規擅入祕道。這等於又推了張無忌一把。

用這種方式,金庸一方面明明白白地表示,張無忌就是「趕鴨子上架」當上教主的;但另一方面,他的教主之路每一步都是有來歷、有理由的,而且讀者都能接受、相信。

讀《倚天屠龍記》,要懂得欣賞金庸將武當太極功夫中那種悠長的氣韻,展現在小說敘事上的驚豔筆法。

(選自楊照《流轉江湖:金庸奇俠的異想世界》〈倚天屠龍記:悠長的大布局〉一章,近日由遠流出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當代散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袁瓊瓊/逝去之鬼(下)

劉昌豪/歪歪

李長青/你是一行詩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