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居/等路

桃園升格直轄市十年後,仍有一結在我心中難解,老家住址因升格走味了。鄉變成區,村改名里。我花了很長時間說服自己適應它,這個結卻越拉越緊,那種感覺像是一首傳唱已久的老歌,硬生生被抽換上幾個新詞,表面無傷大雅,唱起來卻喉嚨卡卡。試想,一彎流水、曲徑幽道、蟲鳴鳥嚶、田疇綠野、埤塘處處,這樣的場景,「鄉」「村」二字最合拍不過了,卻被政策扼殺它美好的想像。意象很重要,大人總是不知道。

從客運下車,步行到家約一刻鐘。小路跟著流水彎,飛鳥隨著風兒轉。尚未鋪設柏油路前,碎石路上野草侵道,樹竹哈腰擋住車輛前行,有了天然的管制哨,遺世獨立的村落儼然成形,少有外來訪客。也正因為如此,小孩子心中住著一個熱情的天使,客從遠方來,他們興高采烈光著腳ㄚ去半路等候。內心更殷殷盼望,訪客會帶來小村沒出產的手信。客家人把伴手禮喚為「等路」,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一種半路迎客的熱情,也只有在這般「鄉」的場景,那般「村」的氛圍,等路,這個詞彙方才入味。

當客人離開時,村人習慣回贈菜作、番薯、南瓜,或是手作鹹蛋醃菜類的加工品,再不然抓一隻雞,咕咕吐露掏心掏肺的真情。阿婆常說菜是自己種的,雞是自己養的,彷若回贈的「等路」猶如「丹祿」,是花上心血煉丹自製的,野人獻曝的真誠無與倫比。經年累月耳濡目染,客家庄小孩子長大後,心中一廂情願的認為,送自己家鄉出產的等路最真誠。念大學時,大城或小村的小孩,從談話、外型和衣著,便可輕而易舉看出城鄉差距。聯誼時交換禮物,大城跟著潮流走,小村的氣息則是活跳跳。

為了交換禮物而傷透腦筋。同學們大皆在校外禮品店,購置可以擺放案前的飾品,總覺得那個東西同一個模子千篇一律,還不如客家庄一把爛泥,捏捏揉揉一個勾勒便獨一無二,但左思右想,樸實有餘,亮麗不足。眼看日子近了,卻苦無方案,阿婆積極建議不計代價送一隻雞,我卻深恐那會變成滑天下之大稽而斷然拒絕。「像雞這麼好的東西都不行」,阿婆緊絞雙手說道,「難道要送出一頭牛」。她沒有去過大城,這些活生生的丹祿,恐怕在亮相瞬間,會讓對方退卻三步。

最終依母親建議,送出後畝田地栽種的一條番薯。體型圓渾飽滿,像一顆球體,獨一無二,既可亨煮食用,又兼具觀賞功能。眾人議論紛紛,覺得鄙俗,母親獨排眾議,等路就是家鄉的好,它吃過溪水,受過北台灣陽光洗禮,在客家庄黃泥厚實溫暖的覆蓋下渾然天成。只是始料未及,那個鄰校女同學視若珍寶,毫無一丁點嫌棄,她把它置於案前日日觀賞。數星期後,番薯發芽長出莖葉,逐漸蔓生窗外。她來信告訴我,一顆地球,莖葉指路,夢境裡她嗅到小村的清新,聽到一彎潺潺流水。那是客家庄一條番薯的外溢效果,活跳跳的,它來自美麗的鄉村。

等路的出生地,與其價值相輔相成又相得益彰。在山城賣海鮮,在海濱兜山產,是多麼地違逆。偏鄉小村出產的番薯,確實要比一個區里生產的地瓜唯美許多,怎麼就沒人認真想過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客家新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李進文/我走路,即走心,在城市叢林

廖志峰/抵達的其實是昨日世界:讀劉子超《午夜降臨前抵達》

黃瀚嶢/那些引發想像的刺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