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影子導演的逝水年華

《逝水年華》劇照。(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逝水年華》劇照。(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逝水年華》劇照。(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米洛斯福曼是捷克斯洛伐克電影

新浪潮代表人物

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不僅是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甚至可能是它們影史上最著名的導演;儘管在1968年蘇聯坦克輾碎「布拉格之春」後,他便離開祖國,彼此愛恨交織了數十年。

話說捷克斯洛伐克電影新銳當年風起雲湧的程度,常被教科書以「電影奇蹟」來形容。不僅在各大影展出盡鋒頭,1966到1969這四年更勢如破竹連續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其中《大街上的商店》(Obchod na korze | The Shop on Main Street,1965)、《嚴密監視的列車》(Ostře sledované vlaky | Closely Watched Trains,1965)成功抱回兩座小金人,沒拿到的那兩部《金髮女郎之戀》(Lásky jedné plavovlásky | Loves of a Blonde,1965)、《消防員的舞會》(Hoří, má panenko | The Firemen's Ball,1967)恰巧都是米洛斯福曼導演的,但也雖敗猶榮。尤其他到美國以後,以《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成為奧斯卡史上第二部大滿貫電影(指同時獲得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主角、女主角等五大獎),風光至極。只是很多人自動把片中的「杜鵑窩」當作「共產鐵幕」的象徵,加上他的「叛國」身分,彼時的捷克斯洛伐克自然不好「同慶」。也因此當他在1983年率領大隊人馬回到變得「較為」開放的捷克斯洛伐克拍攝他第二部奧斯卡最佳影片《阿瑪迪斯》(Amadeus,1984),對雙邊來說都有些戒慎恐懼,鏡頭外的小心翼翼,不下於銀幕上的爾虞我詐。

待1989年絲絨革命、共黨垮台後,米洛斯福曼自然成為「捷克之光」,然而這當中還是有些尷尬。畢竟相對於他的揚名海外,捷克有更多被打壓或受難的同儕,儘管無需為此負責,對照起來終究殘酷。

與伊凡帕瑟「焦孟不離」

然而米洛斯福曼也有他的坎坷。父母在二次大戰先後死於集中營(及長才又曉得生父另有其人),孤兒米洛斯由親戚和家族友人照養,戰後則被送去寄宿學校。後來進入著名的布拉格演藝學院(FAMU),讀的是編劇而非導演,只是他不甘寂寞,自力救濟,早期完成兩部融合紀實與戲劇的短片《落跑的樂手》(Kdyby ty muziky nebyly | If Only They Ain't Had Them Bands,1964)、《青春試演會》(Konkurs | Audition,1964)竟被青睞合為一部長片上院線,不用文憑就當上了導演。而與他「焦孟不離」的伊凡帕瑟(Ivan Passer),早在寄宿學校就是同窗,後來還一起上FAMU,更是福曼在捷克斯洛伐克時期所有電影的共同編劇,甚至連福曼長期合作的攝影師米洛斯拉夫昂德利克(Miroslav Ondrícek)都是他介紹的。

伊凡派瑟,就一直以米洛斯福曼的「麻吉」以及合作編劇,而為人所知。其實他也是位導演。老友鋒芒畢露,在旁邊的他做何感想?這讓我想起伊凡派瑟說過的故事:他和米洛斯福曼在蘇聯入侵後相偕離開捷克,在邊境遭到攔檢,盤查他們的衛兵認出了福曼是拍《金髮女郎之戀》和《消防員的舞會》的導演,於是放他們一馬。除了讓我驚嘆邊防駐兵的文化素養之高,也說明了福曼的知名。更讓我覺得伊凡派瑟自個兒擔任導演的《逝水年華》(Intimní osvětlení | Intimate Lighting,1965)耐人尋味。

伊凡派瑟有《逝水年華》就夠了!

《逝水年華》描述兩個音樂學院的老同學。一個在布拉格樂團演奏大提琴,一個在鄉下當教員,好不容易撐到了校長職位。一場鄉村音樂會讓兩人得以重聚,前者暫住後者的家。影片大概就是兩天一夜、24小時的事。兩人之間沒有柏格曼(Ingmar Bergman)電影那種寒暄過後立馬算舊帳的撕心裂肺,反倒是酒過三巡,頑皮地評價起枕邊人和老丈人的鼾聲哪個比較具有音樂性?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你有漂亮女友令人心動,可我也有可愛兒女兩小無猜啊!

米洛斯福曼好比光鮮的城市演奏家。妙的是他竟也推薦銀幕下的妻子薇拉克瑞莎多娃(Vera Kresadlová)出飾演奏家女友,更坐實了這個猜(聯)想。我猜伊凡帕瑟應該更認同鄉下校長吧!他沒有成為演奏家,拉個琴也要等忙完公務,而且負責的還是被大多數人忽視的中提琴。只見他遇到同學,不忘為作曲家吉羅維茨(Vojtěch Matyáš Jírovec)看似簡單、傳統,實則充滿渲染力的樂曲辯護,讓只知道斯梅塔納(Bedřich Smetana)、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的我,印象深刻。

成功不必在我,成就也不見得得由外人決定。就像老太太吹噓自己年輕時有著纖瘦柔軟的體態,並不表示她後悔為家庭忙成了圓滾滾的身材。悲戚的葬禮過後,同一群人接著唱歌跳舞喝酒吃飯,告別固然重要,活著的豈能浪費聚在一起的時光?這部電影最厲害的地方,是帶著微微的諷刺,但毫不酸楚:因此,小小的難堪,也可以化為笑談。

一群列隊撒尿的老男人,讓他們害羞的,是在一旁視若無睹作日光浴的泳裝女郎。遠來是客,結果光是雞腿該給誰吃,客氣到最後,變成一場爆笑的災難。電影最後一刻,所有人舉杯同慶,要敬什麼呢?身體健康,演出順利,然後……結果有人道:「無所謂啦!」那就敬無所謂吧。結果蛋奶酒因為太濃稠而凝結在杯底,他們只好仰著頭,像停格似地等候固化的酒液滑入口中。多點耐心,總會喝到的,就像生活的滋味。

看完整部電影,我沒流半滴淚,倒是大笑了好幾次。成功與失利,自由與束縛,歡笑與淚水,光明與暗淡,看似對比,實則相依。如果這就是伊凡帕瑟的人生哲學,我們似乎也沒必要惋惜他不如米洛斯福曼的豐功偉業。有這部就夠了。二十年前,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二十年後,喜歡的程度有增無減。後來更意外發現我最崇拜的導演之一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也將《逝水年華》選為他的影史十大影片。

伊凡帕瑟導演。(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需要時間來沉澱,有時反因為太簡單

有些電影需要時間來沉澱。不見得是太前衛,有時反而是因為太簡單,簡單到需要我們終於能領略其中奧妙。同樣的,時間也很殘忍。例如飾演鄉下校長的卡萊布拉傑(Karel Blazek),本來不想演電影,他被伊凡帕瑟說服看完劇本後說:「這根本就是我啊!」於是他演了。但在殺青後不久,便死於白血病,而無緣見到自己渾然天成的演出,更不可能想得到日後有觀眾看了62遍他演的《逝水年華》?

本片在2002年因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之一「布拉格」而首度被引進台灣。2022年金馬經典影展主題訂為「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黃金時代」,自然不可能錯過。《逝水年華》也成了伊凡帕瑟在捷克斯洛伐克唯一執導的劇情長片。2020年他因肺炎併發症在美國內華達州病逝。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副電影院 聞天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夏夏/掩藏在冰山一角的希望

沈默/善於跨過去的人

林宇軒/寫給台灣土地的情書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