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走出失望之谷,中風復健的習慣複利

在治療師半小時以外的所有時間,其實是需要家屬陪伴個案,不斷反覆進行復健這項艱鉅的功課。(圖/Unsplash)
在治療師半小時以外的所有時間,其實是需要家屬陪伴個案,不斷反覆進行復健這項艱鉅的功課。(圖/Unsplash)

文/

令人聞之色變:

突發的單側手腳無力而倒地、口語表達不清......是病歷中個案主觀描述的常見語句,具象了腦中風病兆的猝不及防。一旦腦血管或腦循環因不同成因出了狀況,造成了腦細胞組織的傷害,身體的中樞指揮便亂了序。頓失掌控下,腦中風之所以令人聞之色變,大多在於那傷害的不可逆。

,如何替神經找尋生命的出口?

雖說不可逆,但亦非寥無希望。如同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名言:「Life will finds its way out.」,大腦的神經網絡錯綜,還真的具有另覓出路的機制,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意指神經具有功能重塑、適應改變的可能。原有受損的神經組織雖已難重生,但其周圍的神經細胞,如果經過適當刺激與重複練習,能夠新生神經連結,取代受損區域,讓大腦重新找回控制肢體的可能。

「原路不通,另闢蹊徑。」

大腦有重新學習的機會,這也正是神經復健的用意所在。然而,面對失去的力氣與肢體功能,要重新找回,總是漫長。對於剛轉入普通病房的劉先生而言,更是得耐心以對。

魁梧的身形於病榻,不時地扭動身軀,用左手抓著欄杆,可察覺他想脫離束縛的焦躁,但右手右腳的無力困著他。床邊有一人伴其左右,是他的太太安撫著。

劉太太無條件地接住先生的焦躁與不耐煩,面對先生中風的未知,現階段她最關心如何伴著先生開始復健。

中風後的復健讓受損的腦神經有重新學習的機會,使得受影響的肢體或口語功能,有了進步的可能。(圖/Pixels)

「下床起身」的小事也成不簡單的任務

「早期活動,盡早下床」,是中風急性期初始的目標。劉先生必須要接受的是,中風會讓所有的基本日常,都變成不平常。

床上翻身需要學習,躺到坐需要學習;如何坐得穩不後仰需要練習,如何站得穩找到身體平衡需要練習。

光是下床起身這每日的第一件「小事」,便須透過治療師分解了步驟。耗時不只一、兩小時,是需要幾天的耐心反覆才能獨立完成的一項「任務」。

如此從頭學,似嬰兒學步那般。但與之不同的是,成人的動作學習還需考量有效地運用姿勢,和適度的調整休息。

劉先生的急躁與注意力短暫,體現在每一個動作的尾聲。一次十下的動作中,到了第六、七下,姿勢便略顯偏移。而這也是神經復健中,需要有專業來提醒調整的,可能要少量多餐式的練習方式,可能要降低目前的活動難度,以免「過度代償」的狀態持續發生[註1]。若讓大腦忽略使用弱的運動模式一段時間,習慣表現既有的姿勢,往後要調整則會阻礙重重。

身為治療師,可以引導他正確的姿勢;但更重要的是,賦予家屬也擔任提醒的角色。畢竟治療師出現的半小時以外,仍需一整日的時光,家屬陪著繼續復健的功課。

病房常可見劉太太在治療師的復健時間以外,還努力地帶著先生複習著復健內容。(圖/師人提供)

中風的措手不及還來不及適應,須由家人陪伴著

有時候劉先生面對復健的難處,有形可見的是肢體動作未恢復的無力,亦有心態上難以接受中風前後落差的無力。雙重的無力感,偶爾變相成了不耐煩的語氣,向著自己的太太。

他是一家之主,卻成了需要被照顧的一方。

一夕之間的驟變,角色轉換還未適應。更難適應的是,每日微幅甚至還未見的進展。

「為什麼會是我?為什麼這麼難?」,不時地抱怨著,劉先生困在了失望之谷[註2]

實則這種疾病的發生,參雜了諸多可能,高齡、三高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生活運動型態、生活作息壓力、先天遺傳、菸酒習慣、體重控制......等。亦即任何人,都有中風的可能。

然而沒有任何人,在遭遇不幸前,會有心理準備。於是,我們能準備的,只有真正遇上了,該怎麼重新開始,讓神經可塑性發揮作用。

著眼現在的成果,讓自己有時間慢慢改變

劉先生的抱怨,很多個案都曾有過,他們面對從頭來的未知,未來能復原到什麼地步,都充滿著困惑。

通常我會鼓勵著:「不需要想這麼遠的未來,只要今天與昨天相比,有比較好就好,多小的改變都可以,不只是肢體動作上,甚至是心境上的改變也行」

復健,是一場耐力賽。而微小的改變,會養成新的習慣去複利累積,跬步乃以至千里。

「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而這路上,劉先生有著太太在住院過程中強而有力的支撐,是病房可見的伉儷情深,相伴走出失望之谷。

註:

1.代償:某一個動作或肌群,在功能或結構上出了狀況(例如:無力、緊繃),變成由其他動作或肌群去「代替補償」原有的功能。以坐姿下抬手取物而言,手往上抬的同時,因為肌力不足,藉由「聳肩」彌補不足的角度。若沒有因應無力問題調整難度,並針對弱肌群重點練習,久之功能性代償變成固定的運動模式,影響動作復原的天花板。

2.失望之谷:源自『原子習慣』一書,意指在追尋目標的前、中期,因為進展少而感到挫敗。付出的努力還未體會到任何成果。

●專欄「白塔方寸」:師人,略懂「職能治療」的治療師,出沒在復健科、社區,或是生活品質需要提升的人們周遭。將醫學白塔內的深刻故事、觸及個案們的生活感悟等等,書寫下來分享給大家知道。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白塔方寸 復健 腦中風 師人 創,專欄 琅琅專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無言的山丘 》影評:文英阿姨演技辛辣,邊哭邊吃飯的情感張力十足

《變形金剛:源起》影評:成功讓你變回抱著玩具的小男孩

《雪水消融的季節》影評:導演羅苡珊的私密紀錄,療傷與放下

《邪惡勿語》影評:展現何謂「不要問,你會怕」的極端值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