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南洋呆」、誰深入阿里山採集上萬種植物標本?漫畫《霧之森》解密台灣日治時期的登山史

圖/琅琅悅讀,圖片來源:集合
圖/琅琅悅讀,圖片來源:集合

大家都有過的經驗吧,漫畫《霧之森》裡,陳霞就是被爸媽拉著上山露營,才遭遇一連串山林的冒險,然而你知道登山是怎麼成為我們日常的休閒活動呢?

的台灣登山學

​其實在清領時期,台灣深山屬於化外之地,不在版圖之內,移民者若私自闖山,與人發生衝突,也只能自認倒楣,即便後期積極「開山撫番」,也多半是透過軍隊鎮壓、招撫,才有零星的漢人上山貿易和建立聚落,大多數人依然是能離多遠就離多遠。

​而近代的登山史,則要從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說起,透過對原住民社群的調查,開拓山路,以及大規模的山地丈量,作為日後開發森林資源的基礎,而早田文藏、威爾森的植物學研究,雖然他們是為了學術而探險,但也或多或少有符合總督府的治理意圖,甚至還有將部落強行移居的政策,為登山者掃清了障礙。

日治時期登山用品廣告(來源:《臺灣山岳》,1936/6/30。)

​在宣導登山方面,是從社會、學校、公眾健康等層面著手,習慣居處溫帶氣候的日本人,對台灣的炎熱極其不適,甚至自認染上了一種帶有歧視意味的疾病-「熱帶神經衰弱症」,俗稱南洋呆,透過登山可以促進健康、消暑,避免南洋呆的侵害。而在學校中,「課外旅行」選擇登山活動,便是認識帝國之山的最好方式。

​在故事末尾,一支軍隊帶著森林博士琴山河合,開入山林,可能是一次珍貴的學術研究,也可能是另一次對森林的覬覦,隨著時間,登山的動機也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

「課外旅行」選擇登山活動,便是認識帝國之山的最好方式。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圖片來源:集合漫畫第12集《霧之森》。

禮讚台灣的植物獵人:弗里(Urbain Jean Faurie)

大家喜歡登山嗎?而登山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除了享受自然美景、挑戰體能極限之外,對某些人來說,登山的真正動機其實是探險與發現,尤其是那些被稱為植物獵人的人們。植物獵人不僅是登山者,更是冒險家和學者,他們深入未知的山區和叢林,只為尋找並採集珍稀植物,記錄和研究它們的特性。

如果細看〈霧之森〉最末的出發點文章,你或許會好奇:文章中所提到的「採集者弗里(Urbain Jean Faurie)」是誰呢?

圖片來源:Institut de recherche France-Asie

植物採集者,或被稱為植物獵人,指的是那些四處奔波,深入未知山區和叢林,專門蒐集植物樣本的人。與一般學者不同,植物獵人往往是冒險家,他們不僅要具備深厚的植物學知識,還需擁有充沛的體力和勇氣,面對險峻的地形、惡劣的氣候,甚至是疾病和猛獸的威脅。弗里神父正是這樣一位充滿冒險精神的植物採集者。

弗里同時也是一名法國傳教士,不同於其他傳教士,弗里神父不拘小節,總是穿著輕便的衣物,背著簡單的行囊,出沒於臺灣的高山和叢林中。

1903年至1915年間,他深入阿里山、大屯山和等偏遠地區,採集超過1萬種植物,製成6萬份標本。這些珍貴的標本,讓當時剛接管臺灣的日本政府如獲至寶,也讓弗里神父成為早期記錄臺灣植物的關鍵人物之一。

然而,植物獵人的工作充滿了風險。弗里神父也未能逃過這些潛在的危險。他的最後一次採集工作是在花蓮鳳林及其周邊山區進行的,最終,弗里因此次採集而不幸染病過世,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留在了臺灣。

豎立於臺北植物園的弗里神父紀念雕像。圖片來源:台北植物園

為了紀念弗里神父的貢獻,1917年,在日人的募資努力下,臺北豎立了一座紀念雕像,這座雕像不僅是對弗里神父的致敬,也是對那些默默無聞的植物獵人的禮讚。他們的努力讓我們今天能夠更全面地了解臺灣的生態系統。

●本文由澄波藝術文化授權琅琅悅讀刊登,完整內容《0012:霧之森,可至琅琅書店查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書名:集合!RENDEZVOUS 012 霧之森
作者:Rendezvous Studio
出版社:澄波藝術文化有限公司/紅螞蟻圖書
出版時間:2024/09/03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集合!RENDEZVOUS 登山 日治時期 花蓮 植物園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模範棒棒堂」戴谷年帶你去桃園平鎮 3站推薦景點感受客家文化

魚香四溢20年!馬祖東引「黑鮸魚丸」的美味秘密

史上最尷尬!陳澄波的同學、經常被寫錯名字的藝術家:江海樹──名單之後#145

響應陳澄波百三特展講座!從作品中的山林出發,談台灣山林植物與創作──黃博鈞x鄒欣寧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