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人稱百變精靈:陳鳳桂(小咪)

1.小咪陳鳳桂是藝霞歌舞劇團的台柱。(陳鳳桂提供)照片如需引用,請洽陳鳳桂申請授權。
1.小咪陳鳳桂是藝霞歌舞劇團的台柱。(陳鳳桂提供)照片如需引用,請洽陳鳳桂申請授權。

人間-系列報導前言

「人間國寶」是無形的實踐者也是傳承者,透過他們的故事得知歷史的變化以及脈絡,他們窮其一生用身、心、靈、以血淚交織出動人的藝術篇章,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只為在舞台上呈現最美好的霎那,他們傳習自己卓越的技藝只為守護台灣這片土地的傳統文化,透過不同的視角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本文出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一書,未來將不定期以系列報導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們的人生故事。

文|林央敏,取自《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

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鳳桂

書名: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
作者: Walis Nokan, 乜寇.索克魯曼, 甘耀明, 利格拉樂.阿𡠄, 吳曉樂, 李志銘, 李豐楙, 周芬伶, 林央敏, 邱祖胤, 凌煙, 馬翊航, 崔舜華, 張郅忻, 連明偉, 陳雪, 劉崇鳳, 鍾永豐, 隱匿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20

❣️驚險保住小命,從小隨戲班南北巡演

陳鳳桂1950年出生在嘉義鄉下,因為母親李玉真勇敢尋愛與班的小喇叭手私奔,於是帶著4個月大的女嬰陳鳳桂逃跑躲到甘蔗園,為了避開陳鳳桂生父與李玉真父親的追趕,途中擔心嬰兒的哭聲會引來陳鳳桂生父一群人,於是用手遮住女嬰的口鼻,待追趕眾人離去才驚覺女嬰臉色發黑,眼淚奪眶著急地拍打嬰兒的背部,好不容易看到嬰兒的手開始揮動,才驚險地撿回一命。

3年後聽說陳鳳桂生父已經離開原戲班,於是他們一家三口就回到李玉真父親的次女成立的「李玉堂歌劇團」棲身,從此陳鳳桂就過著隨歌劇團南來北往的巡演生活。不出幾年家族戲班歌劇團漸漸闖出名聲,有「頂港玉輝堂,下港李玉堂」的讚譽。

❣️「藝霞歌舞劇團」初試啼聲 一鳴驚人

直到1963年陳鳳桂的媽媽李玉真並不打算讓子女也走上演戲這條路,頂多只允許她上戲台「攑旗軍仔」跑跑龍套。後來有一天李玉真去看「藝霞歌舞劇團」在台中「新舞台」的公演,驚為天人,發現全場都是少女、炫麗的打扮結合芭蕾與佛朗明哥的舞蹈,節奏明快又時髦有魅力,決定帶陳鳳桂一同去觀賞,看到女兒眼中露出艷羨的目光,於是鼓起勇氣將女兒帶到「藝霞歌舞劇團」當「學師仔」。

陳鳳桂以四年「學師仔」的身份入團一邊打雜一邊見習,直到第二年因劇團中唱歌的學姊生病,老師派她上台,主持人問她要取什麼藝名,當時她不知所以,於是主持人逕自介紹由「小咪」為大家演唱文夏的〈港邊送別〉,初試啼聲便博得滿堂彩,全因她自小耳濡目染,歌舞才藝有底子,記性好,加上肯學、勤練,於是往後的每場公演都有她上台的機會。

❣️紅遍海內外 跨足歌仔戲

在藝霞演出的古裝劇中,小咪有時擔綱花旦、有時反串小生,無論什麼角色演起來都駕輕就熟,在頭家、頭家娘與節目編導的器重下逐漸成為藝霞的台柱。1969年藝霞首次登上臺北西門町的「今日世界育樂中心」演出後,自此藝霞與小咪的名聲便走紅全台。

1970年代除了在國內各大小城市巡迴演出,也多次出演到香港、新、馬等華裔聚集的地方,創下票房佳績叫好又叫座。直到1979年因為電視綜藝節目與電影崛起,逐漸成為台灣娛樂事業的主流,於是需要許多藝人合演又高票價的現場演出逐漸式微,藝霞第12次巡迴公演便成為絕響。

隔年小咪召集同仁組成「藝霞五鳳」主跑餐廳秀與工地秀,在1985年她受到楊麗花的邀請,一起同台參加台視歌仔戲的演出,她融合「藝霞」歌舞劇的表演,成功形塑個人特有的歌仔戲風格,從此將演藝重心逐漸轉向電視歌仔戲的錄音、錄影。

❣️唱作俱佳 百變小咪

初演歌仔戲原本以為只是「兼咧耍」而已,沒想到先後在台視、中視、華視、民視、三立、八大、公視等的螢光幕上都有她身著戲服的影音,也多次在國家歌劇院、文化中心等地公演。這才意識到自己可以轉變成為歌仔戲演員,一圓小時候的夢想,於是勤練各種唱腔,特別是七字仔、雜念、都馬、留傘、乞食、吟詩、江湖勸世等曲調。近年更致力於歌仔戲的薪傳教學,不僅在多所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任教,亦於唐美雲歌仔戲團及臺北市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劇團等處積極培育新秀,傳承年輕世代。唱作俱佳至今榮獲電視金鐘獎傳統戲劇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是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更是「人間國寶」。

2.陳鳳桂遊走各個戲班,演什麼像什麼,花旦嬌媚、小生英挺俊秀,被譽為「百變精靈」。(文資局提供)照片如需引用,請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申請授權

●本文摘選自於《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文化資產 歌仔戲 國寶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什麼是「南洋呆」、誰深入阿里山採集上萬種植物標本?漫畫《霧之森》解密台灣日治時期的登山史

香港電影浮沉錄/《填詞L》黃綺琳導演專訪:維持獨有的文化、想法,會是港產片邁向下個階段的基礎

解碼遊戲之外的文化內容!你所不知道的《黑神話‧悟空》與團隊成功之道

用作品悼念家人與家族!編舞家余彥芳的客家印象與對消失的提議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