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責推動全國文化資產業務,執行及督導全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活用、教育、推廣、研究及獎助等工作,不僅關注有形、無形及水下文化資產之保存,更關注不同族群與原住民族之思維、價值與其特殊性,同時展現臺灣文化資產之多元多樣與主體性。
官方網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作家好文

文資局「藝百家100+」特展成台灣之光 獲2025美國繆思設計大獎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的「藝百家100+百位藝師誕生的現在進行式」特展,於國際知名設計競賽2025美國繆思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中,榮獲概念設計:展覽與活動類金獎。該展覽透過創新策展手法與數位科技應用,展現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的當代表現,並獲得國際評審高度肯定,進一步提升臺灣文化資產展演的國際影響力。

臺灣史前第一人吃什麼?臺南美食之都必看「發現第一人巡迴展」解密史前歷史與遺跡

考古學是一門歷史探源、解鎖人類奧秘的專業領域,藉由發掘出土的遺物、遺跡、人骨、現象等線索,推敲史前人類的生活軌跡及故事。本次「發現第一人巡迴展」來到臺南站,展覽設計由當地的考古遺址吉祥物--考古犬帶路,帶領觀眾一同認識各地代表的人類體質遺留,並以輕鬆有趣的視覺設計與說明,揭開史前人類過去的生命故事。本次展覽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策劃,攜手連江縣政府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辦理「發現第一人:亮島X南科」展覽。巡迴展的最終站在3月27日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隆重開幕,展期至2025年10月19日。開幕儀式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任秘書張祐創、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代理主任陳俊男、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吳曉雲、發掘亮島人的教授陳仲玉帶領與會貴賓一同揭開展覽的序幕,引導觀眾一起「發現臺灣史前第一人」。

文資局與人間國寶翁水千、李清海領軍傳習計畫 培育傳統技藝修復人才

擁有豐富傳統聚落與多元建築風貌的金門,堪稱「閩南建築的活體博物館」,其分布的宗祠、宮廟、合院與洋樓等歷史建築,見證著悠久的建築文化傳承。為延續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近年來積極推動傳統技術的修復與傳承,並在2022、2023年陸續舉辦「金門縣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傳習計畫」,傳授大木作、土水修造與瓦作等精湛技術,培養新世代的傳統建築修復人才。今年度「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翁水千及李清海傳習計畫」始業式暨拜師儀式於3月22日假金門縣文化局隆重舉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組長林旭彥、金門縣文化局長陳榮昌、國立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長吳志衍、金門傳統建築匠師協會理事長陳成基、人間國寶翁水千、李清海,從臺灣遠道而來重要瓦作技術保存者傅明光傳習計畫團隊,以及多位貴賓親臨現場,展現對傳統修復技術保存與薪傳的高度重視。

文資局「打開歷史現場」特展榮耀台灣 獲2025 French Design Awards金獎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的「打開歷史現場」特展,自開展以來備受矚目,並於近期榮獲2025 French DesignAwards展覽及活動類金獎,凸顯臺灣文化保存與創新策展的卓越成果。此次獲獎更肯定了展覽在歷史場域活化與文化科技應用上的創新表現,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在國際舞上發光發熱。

114年梵蒂岡博物誠徵青年修復師實習 報名只到3/24止

為支持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領域的年輕專業人才及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文化部114年度續辦「梵蒂岡博物館專業修復人才實習初選」,將初選3名優秀修復人才,並協助推薦至梵蒂岡博物館(以下簡稱梵博)參與半年實習計畫。即日起開放報名,申請截止日期為3月24日。

台中「文化資產園區」走春懶人包:10大春節展演、市集、活動,蛇麼都有趣!

嘶嘶如意迎新春!春節期間就到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走春,大年初二到初五(1月30日至2月2日)推出「2025蛇年農曆春節系列活動」、「蛇來運轉-墨染新春系列活動」及各式市集,除了能享受新春氣氛外,也能悠遊在充滿歷史文化氛圍、前身為臺灣菸酒公賣局第五酒廠的文資園區。

文資局特展「藝百家100+」以動漫影音紀錄22種台灣傳統技藝

文化部自2009年啟動「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習計畫」,以「師徒制」方式建立完整的傳習制度,結業藝生經過4年紮實學習,通過多次嚴謹考核,獲得文化部頒發結業證書。為了呈現這份努力成果,文化部特別以「藝百家100+百位藝師誕生的現在進行式」特展,展現藝師與結業藝生攜手共創的文化傳承篇章。

閩東語音樂劇《相約十五暝》 12/6-8高雄、台中展現馬祖戰地人文故事

馬祖心情記事系列第四部曲《相約十五暝》閩東語音樂劇將於12月6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圓形廣場及12月7、8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中央廣場演出。本劇描述在漁業、軍管、觀光三個時期轉變中,一個家族經歷分離、衝突,最後在馬祖民俗祭典「擺暝」中重新凝聚團結的故事。劇中也融入閩東語台詞,讓大家一起來體驗馬祖當地語言之魅力。

文資局「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水文、鐵道、礦產等五大路線全方位沉浸體驗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前(8)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熱鬧開幕。近年透過在地資源盤整與人才培育及匯聚共識,逐步「由下而上」萌發出5條試行路徑,包括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及產業文化資產的礦業、糖業、林業及水文化路徑。此次透過沉浸式展演體驗,除了呈現「文化路徑」的核心價值,亦邀請社會大眾前來用「五感」來開箱一趟「超時空旅行」!

文資局「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挖掘重要民俗中的女性力量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下簡稱「文資局」)規劃並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合作辦理的「神力.女力.社會力: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於今(5)日在國資圖4至5樓閱覽區開展。文化部近年積極推動性別平等觀念,期能逐步消除文化領域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於保存祭典與節慶等重要民俗的同時,也因應時代變遷,促進文化、禮俗、儀典及傳統觀念的性別平等。因此,文資局立基於24項國家重要民俗,從中挑選54幅與性別議題產生對話的影像,藉此呈現近年推動重要民俗性別平權的階段性成果,也期待民眾在觀看本展之後,能一同思索傳統民俗性別概念與當代性別平等觀點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