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特展/專訪「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新創總監Bethan Parry:真實生物就與奇獸一樣神奇,一樣迷人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策略與新創總監Bethan Parry。(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策略與新創總監Bethan Parry。(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盔犀鳥曾經廣泛分佈於東南亞的森林中,由於其稀有堅硬的骨質外殼而被獵殺,以至於瀕臨減絕。與兩腳蛇的銀蛋一樣,在某些國家,用盔犀鳥鎮殼製作的雕刻品價值不菲。這導致盜獵和非法貿易激增......。」

這段描寫可能令你生出一種虛實難辨的感覺——世界上有一種叫盔犀鳥的生物不奇怪,但煞有介事地強調兩腳蛇與銀蛋又是怎麼回事?這便是目前正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展覽(即日起至10月13日)給人的第一印象。

「神話傳說一直是人類理解自然的方式。」自然史博物館的策略與新創總監,貝森.帕里(Bethan Parry)這麼說:「我們都知道世界和奇獸有多麼讓人們著迷,所以想通過虛構與真實並陳的方式,讓人們以全新的方式看待大自然,並且從中受到啟發,產生保護大自然的動力。」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策略與新創總監Bethan Parry。(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貝森.帕里說,她從小就被各種生物吸引,會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在花園觀察昆蟲,某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海鳥因沉沒的油輪而沾滿油污的畫面以後,便開始關注自然保育問題。她也喜歡如《愛麗絲夢遊仙境》、《納尼亞傳奇》那樣因某些契機走入奇幻世界的故事,當然還有《》全系列。「我愛這個系列所有的書和電影,現在我的孩子也被同樣的東西迷住了。」能夠激發靈感,是她深深被結合幻想與現實的作品吸引的理由,也因此格外地想將相關題材帶入人們生活中。

自然史博物館是大英博物館的衍生機構,大英博物館的歷史可追溯至1753年,高齡92歲的英國醫生,漢斯.斯隆(Hans Sloane)在臨終前囑咐將畢生收藏——約70,000件藏品全數捐贈國家,為世界首座國家博物館奠定基礎(順帶一提,他也是熱可可的在英推廣者);其後兩百餘年,由於英國對外擴張政策繳獲大量,使得館藏件數不斷翻升,並在1881年為館藏標本特意增設了自然史博物館。

博物館雖然不是17世紀才出現的產物,但此前的博物館收藏多以科學研究或供私人玩賞為目的;漢斯.斯隆的特別之處,在於他認同博物館必須為公眾好奇心服務,也因此自然史博物館成立之初便以混合型態機構為自身定位。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鑒於全人類對未來感到深切恐慌,博物館也決心做出進一步改革,「我們希望從被動的時間記錄者轉變為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組織。以我們腳下、此刻的地球為出發,創建新的戰略和願景。」

如何將館內350名科學家對自然世界的探索散播到全世界去?那是貝森.帕里所面對的挑戰。她認為「創新」一詞之於博物館有兩個主要面向的應用,一是科研知識的實地應用,一是巡迴展覽的推動,「我的任務就是確保這些新發現用得其所。」

如自然史博物館與財經資訊公司彭博社(Bloomberg News)合作,提供數據讓後者擬定對自然有利的解決方案,藉此影響世界各地企業的決策;與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 Inc.)和BBC英國廣播公司協作的「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將電影、文學、媒體、科學的創造力結合,也屬創新戰略的一環。

「自然史博物館所有的展覽都根植於嚴謹的科學和迫切的使命感,以幫助人們瞭解、保護這個世界,」貝森.帕里說:「但我們也比誰都清楚,觀眾特意前來這裡也希望得到娛樂。」

自然因其生物多樣性顯得豐富迷人,而華納兄弟探索推出的《哈利波特》與《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則以超凡想像力使人浮想聯翩。當二者在相當程度上交織在一起時,擦出的便是耐人尋味的神奇火花。

「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展場一景。(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展場一景。(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魔法,就是觀察世界的新視角。」貝森.帕里說。自然史博物館的每一件館藏都能講述豐富的故事,BBC則有大量自然紀實素材,在音效設計方面的貢獻大大提升了展覽的感官層次;華納兄弟探索對於如何創造身臨其境的體驗,從而影響參與者行為,更是箇中好手。她形容與華納兄弟探索及BBC一起共事相當鼓舞人心,「我們的科學家反覆琢磨《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世界觀及基本設定,將奇獸們難以捉摸的行為,與館內藏品進行比較和匹配,在這過程中也獲得很多樂趣!」

自然史博物館與學童協作,建立生物多樣性花園匯集數據。(情境示意照,圖片翻攝自大英自然史博物館

自然史博物館的業務也包括教育推廣,協助學校建立生物多樣性花園,鼓勵小孩擔任園丁照顧花草,並學習收集紀錄數據。這些數據將反饋給博物館,供給科學家研究使用。可以說,那是在策展與業務合作外,博物館將一己價值、影響力延伸至館外的嘗試。

自然史博物館館藏上一次訪台,是2018年的「展 Treas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貝森.帕里回憶,該次巡迴展的200 多件展品,全是館藏中具備歷史、文化、科學意義的藏品(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第一版及啟發達爾文演化論思想的鴿子標本),每一件都透露了生物的奧妙,以及探險家在蒐集過程中經歷的風險,試圖闡發自然世界之於人類的意義;而在「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館方則嘗試建立不同的思考、參與渠道。「這是一次回顧神話、文學和傳說的旅程,我們過去經常用這些東西來解釋人類與自然世界的互動,現在則用它們反思我們所身處的世界、可以扮演的角色。

「這些展品就像在說:『看,我們同樣神奇,同樣迷人,而我們就生活在你的周遭』。我期待這麼做可以點燃大家對自然、對動物的愛及熱情。」

被遊客暱稱為自然史博物館主人的「Hope」骨架。(圖片翻攝自LONDONIST

自然史博物館的部分館藏由於過分脆弱,必須嚴格控管保存條件而無法踏上巡迴之旅。儘管此類藏品無法與台灣觀眾見面令人惋惜,貝森.帕里也邀請觀眾親訪倫敦,一睹造物風采。她提到在2017年取代梁龍化石複製品「Dippy」,晉升為博物館門面的藍鯨骨架「Hope」,「鯨魚一度因為人類的獵捕而瀕臨滅絕,但在禁止商業捕鯨逐漸成為共識後,數量有顯著的恢復,取名『Hope』是因為鯨魚族群就是希望的象徵,而那也是自然史博物館的精神。」

總監私房推薦展覽亮點

精靈魚

精靈魚標本。(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精靈魚在特定角度下看起來具有人形特徵,是以在古代引發人們無限的想像,人魚、海妖等傳說揭肇始於此。有趣的是,《怪獸》男主角紐特的筆記上也有記載:「只要瀏覽一下中世紀的麻瓜藝術和文學作品,就會發現許多現在認為是虛構的生物,在當時都被視為是真實存在的。」而精靈魚也的確是幾經科學家研究後才確認是一般魚類,科學家與魔法動物學家的治學態度上可說相當類似。

一角鯨

一角鯨犄角複製品與工藝品。(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一角鯨在過去因為獨角獸傳說,而遭不肖商人獵捕後,將其犄角偽充獨角獸的角販賣。由此可見,人類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時反而導致物種的濫捕濫獵。本次展出的除一角鯨的犄角複製品,也包括1125年時人類以犄角為材料雕刻而成的珍稀物件。

加拿大山貓

加拿大山貓標本。(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除了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及小說家想像的奇獸,該展的另一大亮點是自然史博物館的重點收藏品。如加拿大山貓由於生性害羞,科學家必須蒐集牠們在雪中留下的蹤跡,將冰雪融化後提取DNA始得以進行研究。正是有科學家的創意,人們因此得窺自然界中隱藏的奧秘。

枯葉蝶與竹節蟲

枯葉蝶與竹節蟲標本。(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在展覽中,科學家有意展現現實生物不遜奇獸的神奇之處,如枯葉蝶和竹節蟲等標本,牠們巧妙地融入大自然的技巧,就如電影設定一般令人難忘。被安排在擅長偽裝的昆蟲近側,來自《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幻影猿同樣通曉匿蹤;如此展示方法,是為了讓觀眾意識到現實生活中也有動物如幻想生物般具備難以捉摸的魅力。令人遺憾的是,電影中幻影猿的皮毛被人類視為珍寶覬覦垂涎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電影與現實的不謀而合,提醒了人們對自然須有更深層的思考和保護意識。

鴞鸚鵡

鴞鸚鵡標本與內置攝影機的間諜蛋。(圖/琅琅悅讀提供©攝影筱垣)

儘管生物多樣性面臨下降的威脅,但復育鴞鸚鵡的成就也顯示只要付出努力,人類仍有能力保護瀕臨絕種的物種。在該案例中,自然史博物館與紐西蘭保育人員的合作,運用種種創新方法,包括以3D列印技術,複製鴞鸚鵡蛋並換走巢中的真蛋,待每顆蛋在保溫箱中順利孵化後才將幼子交還給父母,而複製蛋內置的隱藏攝影機亦能觀察鴞鸚鵡的養育行為。經過25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鴞鸚鵡的數量已從50隻增加到250隻。

展覽資訊

《怪獸與大自然的奇幻世界》特展
展覽日期 │ 2024/7/4(四)-2024/10/13(日)​
展覽地點 │ 國立中正紀念堂1展廳 每日10:00-18:00 
主辦單位 │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華納兄弟探索全球主題娛樂、BBC、聯合數位文創
協辦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官方網站 │點我看更多
售票資訊 │https://bit.ly/3Lc8t03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怪獸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 華納兄弟 哈利波特 魔法 文物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豪擲千金也想要得到!康熙到乾隆皇帝都迷戀的洋貨:鐘錶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