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單」歷史起源有哪些?為何令人聞之色變?

黑名單以其不透明性與暗昧性,令人聞之色變。資料片
黑名單以其不透明性與暗昧性,令人聞之色變。資料片

文_甘炤文/旅讀
圖_資料片、旅讀

「在職場上要謹言慎行,小心別上了主管的『』。」「這家旅行社由於拖欠諸多款項,早已被各家航空公司列入拒絕往來的『黑名單』!」

時迄於今,黑名單依舊令人聞之色變,除了它已然成為「頑劣分子」的同義詞,帶有道德批判意味,重點更在於其不甚透明的隱密性以及不知伊於胡厎的持續性──是的,無論是個體或團體,都有可能在莫明所以的情況下被列入其中,平白喪失了許多權利。

然而細繹來龍去脈,黑名單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或有言該用語來自劇作家菲利普‧馬辛格(Philip Massinger)的悲劇作品《非自然戰鬥》(The Unnatural Combat);或有言復辟成功的英王查理二世就在政府文件上使用「黑名單」一詞,指涉那些將查理一世送上行刑臺受死的「罪人」;更有言早在一六二四年,英國主教約瑟夫.霍爾(Joseph Hall)的著作中,便已出現語義近似的「黑名單」……

無論如何,「黑名單」在各個語境上均涉及禁止、封殺等消極意涵,但又與明面的法律限制效果有別,基本分屬於地下運作,當事者不見得事前知情,製作黑名單的有關部門(包括官方)通常也不會正面承認它的存在,使其益發充滿暗昧迷離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黑名單(或相對的「白名單」)因為在顏色對應方面,有時易令人產生不當的種族聯想,為了消除伴隨而來的歧視疑慮,包括谷歌(Google)等數位巨頭在內的諸多跨國科技公司,皆已逐步在其程式系統中捨棄了黑/白名單的用法,轉而以「封鎖/允許名單」(blocklist/allowlist)等中性詞彙替代,以期藉由正確的表達,落實生而為人皆平等的普世價值。

白皮書。圖/旅讀

【白皮書】

典故與釋義

白皮書(White Paper)得名自其素樸的裝幀,過往政府或議會等公部門在針對政策、提案或決議事項等提出書面說明時,多採用不假裝飾的白色皮質或紙質封面,從而聚焦內容本身,凸顯其重要性;由於具官方性質,故擁有一定的權威地位。後來「白皮書」一詞引申為一切能展現專業知識和嚴謹論述的聲明或報告,被民眾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造句:參照最新的教育政策白皮書,不難發現這一代學齡孩童的課業壓力更大了!

同/近義詞:權威報告、官方說明

●文章授權轉載自《旅讀or》雜誌第147期:聊聊寮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旅讀 第147期
出版頻率:月刊
出版日期:2024-05-01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旅讀Or 黑名單 白色恐怖 英國 政治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臺南古都竟有1600座廟宇?盤點孔廟、天后宮等大有來頭的神明宮廟與百年古蹟

香港發揚光大的小吃「馬來糕」 竟與英國殖民史有關

舞步中,探索客家文化記憶:專訪君舞蹈劇場團長 謝宜君

從臺北到北斗,仕紳畫家余德煌的北斗紀事──名單之後#143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