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組圖|琅琅悅讀
組圖|琅琅悅讀

文字/照片提供 王振叡

臺灣是一座自然、、人文豐厚的島嶼。若有幾天的時光,僅以徒步,加上簡單的交通工具如火車、單車,我們能夠安排怎樣的旅程呢?這一次就讓我們跟著先人足跡,前往「」,走一趟傳說中的「馬偕之路」。

淡蘭古道,是早年連接臺北()與宜蘭(頭城)兩地的重要交通路線,由北、中、南路三大主線組成,途中還有許多交錯縱橫、彼此相互連接的支道。

走一趟淡蘭古道,可以獲得許多體驗:藉著純粹的自然環境,與萬物、地貌調頻;身而為人,彷彿也在此與眾生融為一體。時空長廊裡,光陰回照,我們藉以穿越今古,一步步踩踏於歷史場景,睹物念情,老建築、老物件、老街,也就不再只是眼前的頹圮與孤獨。一起出發吧!

淡水郵局後方的「馬偕上岸處」,正是昔日熙來攘往的碼頭。

馬偕之路是一趟內外交織的路,從海出發,也在海岸結尾,值得每一個旅人來諦聽、來品味。

第一天:淡水河出海口

淡水老街的人群熙熙攘攘,穿梭在商店與小吃之間。河對岸是隨天候轉換風情的觀音山。出海口右岸,也是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上岸處。約一百五十年前,祖籍遠在蘇格蘭,來自加拿大的海外宣教士,飄洋過海,來到他命中注定要相遇的島嶼。

一只皮箱、一本《聖經》,是馬偕的行囊與初心。為了這份初衷與開端,他從十歲就立志與預備。一路求學與申請海外服務的機會,歷經十多年,終於在近三十歲時,踏上旅程。馬偕說:「就像有一條未知的線,連結著我與臺灣。」

徒步,如此讓人感到自在悠遊,忠於自我。

循著自然的斜坡,我們遙想當時漢人和洋人聚落的邊界;再沿著如今的馬偕街行走,可以造訪馬偕最初的租屋處。偕醫館、淡水禮拜堂也坐落附近。

初來乍到的馬偕,面對十九世紀末的臺灣社會,當時瘟疫、蛀牙仍是日常裡困擾一般人的病痛。馬偕除了積極學習臺語融入在地外,他也明白,「直視他者的需求」是開啟連結最棒的方法。於是,他每到不同地方傳遞福音,都先以醫治及拔牙作為出發點。

再往埔頂去,舊時的學校區塊像是被精心安排好的次第。從臺灣最初的「西式醫療站」(滬尾偕醫館),再到最初的西式學堂,「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真理大學前身)。西學東漸,臺灣也逐步開啟近現代化轉變的篇章。馬偕走向「真理」的路,不是紙上談兵,也絕非空有浪漫情懷。正如現在真理大學裡的「3H步道」,是謙卑、是幽默、是人道的,三者將人帶向一個新的境地。除了連結,還是一種互敬與共融。當時的建築風格,有迴廊遮雨通風,也有墊高的地基避濕驅寒。憑欄小憩,望向園內的樹群,讓自己同步大口呼吸,再細細緩緩的吞吐。

真理大學內的紅磚洋樓建築,充滿濃厚歷史感。

馬偕博士創立的牛津學堂,正是真理大學前身。

真理大學3H大道。

第二天:從瑞芳出發

沿淡水河水系往基隆河溯源,來到帶有礦業色彩的山城小鎮──瑞芳㊟。諺語說:「一錢鑽九孔。」意思是少少的車資,火車卻能帶你穿越一座座的隧道,可見瑞芳地勢多山丘。

馬偕來臺後,每年停留在淡水的日數並不多。更多時候,他四處走訪,希望會遇見、結交更多不同的人,介紹基督信仰給他們。他離開淡水廳,往噶瑪蘭(現宜蘭)行,正式接上淡蘭路網。

搭火車從瑞芳到猴硐站。

站裡、站外的貓咪們像是在地的主人,迎接遠道而來的旅客。出站後,本日目標往「金字碑古道」走,它是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最初可能是平埔族狩獵的獵徑,而後,常民為生計交易往來,也走出「入蘭正道」的規格。由猴硐翻過三貂嶺至東南角的牡丹,再往下行是雙溪、貢寮;若翻越草嶺則直下大里入蘭。這是入蘭正道的主結構。

路有百百條,北路正道又有「燦光寮古道」、「楊廷理古道」等分支;淡蘭中路、南路也有路網交織。路與路之間正如生命的會遇與關係,緣起有時,緣滅亦有時。路跡的開展,在於旅人心之所向,只要一步一腳印,或風雨天、或艷陽日,我們總能邁開屬於自己的旅程。

行至牡丹,不妨造訪在地的特色小店。本次造訪的「古趣咖啡屋」,由吳古趣與妻子共同經營,曾任媒體製作人的他,言談之間低調地對過往少有著墨。店面空間充斥著他巧手與藝術之心交融的和諧創作,有文有畫,也有各樣手作工藝品。吳古趣說,包括書藝,全是他自己自學而來。古趣而謙卑,但也不吝分享與綻放,落葉歸根的吳老師,為家鄉帶來全新養分。

夜宿雙溪,好好補足精神吧。明天會是比較疲勞的行程。

㊟一八七○年起,清廷解除臺灣開採煤礦的禁令,北臺灣豐厚的煤礦資源正式開始挖掘。

雪山尾稜,三面皆海,蘭陽外海的龜山島亦遙遙相迎,海闊天空的瞭然視野極為難得。

金字碑古道當中一段,有完整的石階修築,天候濕潤,植生綠意盎然。

第三天:火車接駁至福隆站

從福隆出發,旅人可步行到舊草嶺隧道體驗單車之旅。山腹中的隧道,如夢似幻的燈光,我們彷彿短暫穿越到不隸屬於任何一地的空間。隧道的盡頭是光,循光再往「嶐嶺古道」前去。

旅人在如夢似幻的燈光下,彷彿短暫穿越一個不隸屬於任何一地的空間。

「嶐嶺夕煙」為舊時蘭陽八景㊟之一。步道沿途,有隆隆溪作伴,溪畔路徑不特別寬,時有大石與生命力昂然的綠樹及蕨類。古道路上,有種置身蠻荒的沉靜感,這段路徐徐而行,溪流潺潺,水聲彷彿正是心裡頭的內在聲響。

再往源頭走去,便抵達「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的分岔口。叉路的其中一條,直下石城而去;另一條則往雪山山脈的尾稜延伸。這段稜線上上下下,反覆呈現一百米左右的高程落差。一個個小山頭,各名為福隆山、大湖山、桶盤堀尖東峰、桶盤堀尖等。這段路程帶有挑戰性,建議具備一些基礎的登山健走經驗。上坡路一步步穩住呼吸,下坡路則放鬆而沉穩維持步伐。

嶐嶺古道徐徐而行,溪流潺潺,水聲彷彿正是內在聲響。

想起生命歷程也或類似這一個個小山頭,總有登越高峰的經驗值得珍藏;但上了山頭,也需要學習如何安然走下臺階──在密林小徑時,耐住隱晦不明的心,等待澄澈透光;穿林而出,走在草坡景色開闊處,也別忘轉頭回望來時路。

來到雪山尾稜,三面皆海,蘭陽外海的龜山島亦遙遙相迎,海闊天空的遼然視野極為難得。

馬偕之路何迢迢,有如履平地,也有崎嶇難行,一如人生。

翻山越嶺之餘,不時可見鄰近海天景色,是淡蘭古道的特色。(照片提供 白之衡)

過桶盤堀尖後,地形來到一個小埡口,東北風順勢強灌。不遠處的「草嶺古道」,也有相似的地貌。已在前方留下金字碑的劉明燈,在風大之處,為了鎮懾風與邪,再寫下「虎字碑」傳世。那年是一八六八年,剛滿三十歲的劉明燈,時任鎮守福建臺灣總兵官。來臺之前,他曾參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役。

埡口風強雨急的時節,人身被強風吹拂,很難直起身子好好行走。風神變幻莫測,讓人湧現無所依靠之感,內在恐懼加深,唯有耿直、樸拙的勇氣得以應對。「虎嘯則谷風生」,遙想百年多來,多少途人提起虎般底氣,既謙卑又果決,才能在這條路上破風而行。

草嶺古道下行到大里,便鄰接至蘭陽的噶瑪蘭領域。馬偕的行腳,除了造訪漢人的聚落,平埔族各社,更是他喜歡相遇與結交的對象。頭城老街的老樹,見證他初次拜訪時的狼狽,漢人對他極度不友善,而馬偕沒有因此打退堂鼓。再次造訪時,馬偕領著學生吟唱詩歌,在聚落邊界留守著,給予對方社群空間的尊重,也讓宣教騰出契機。

㊟一八二五年,清朝噶瑪蘭廳通判烏竹芳選定:龜山朝日(龜山島)、嶐嶺夕煙(草嶺夕陽)、西峰爽氣(礁溪鄉五峰旗山)、北關海潮(大溪至龜山海岸)、沙喃秋水(三星鄉)、石港春帆(頭圍河口港)、蘇澳蜃市(蘇澳港)、湯圍溫泉(礁溪溫泉)等,為八個具代表性的宜蘭景致。

劉明燈所題的草嶺「虎」字,筆力遒勁。(照片提供 白之衡)

第四天:煮鹽之地

來到頭城南緣的竹安溪附近,途中會經過噶瑪蘭族舊社名,打馬煙社(Tamayan)舊址。「打馬煙」意指煮鹽社人所居之地。沙地上的「打馬煙教會」是如何建立,而後又如何消失的呢?

老屋紅磚、拱形騎樓、老樹枝椏、土地公廟,都見證了頭城百年來的近現代史。

本文作者簡介

王振叡

實驗教育工作者,目前主要透過華德福教育來陪伴青少年。曾任同心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執行長。

●本文節錄自《》雜誌2024年3月號:樂鬧春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鄉間小路 2024年3月號
出刊頻率:月刊
出版時間:2024-03-01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淡水 歷史 古道 淡蘭古道 火車站 鄉間小路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國資圖「銀力繪本花園」迎台灣超高齡社會 打造0-100歲都能閱讀的空間

使水彩點綴人生的臺灣蛇博士:山口謹爾──名單之後#146

楊牧詩獎詩人扈嘉仁首部詩集《食言犬》:在記憶的模糊地帶,試圖接受我正在遺忘

古人派對必備樂器!從美學修身到流行伴奏:古琴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