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博對話錄:歷史學家如何為家鄉編寫一部百科全書?——地方志書主編的對話

黃秀政教授
黃秀政教授

文|《觀‧臺灣》編輯部
攝影|小島愛平面社

講者:吳文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黃秀政(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持人: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時間、地點:2023.04.30(日)15:00 政大書城

一般閱讀市場當中,厚重的地方志鮮少被大眾讀者所注意。不過,每當人們想要深入查找某個城市或鄉鎮的故事,擺放在圖書館架上的這些志書,往往能夠提供最豐富的線索。

立夏前夕,「對話錄」系列講座邀請到望重學界的黃秀政教授與吳文星教授,分享他們主持方志纂修與編寫、採訪的各種經驗。從到頭城,從臺北到關山,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們開始走向島嶼的各個角落,製作出一部又一部屬於各個地方的呢?

親手打造的黃金陣容

那是1994年的夏天,出身彰化的黃秀政接受鹿港鎮長李棟樑先生的請託,扛下了總纂《鹿港鎮志》的重責大任。對他來說,編寫這部志書,不僅是回饋鄉里,同時也意味著某種學術服務。

「我自己就從臺灣的方志當中得到很多幫助。」早在1970年代便已投入臺灣史研究的黃秀政說:過去數百年來,前輩學人所編寫的大量志書,一直是他獲取材料的巨大寶庫。而現在,或許也可以由他來主持纂修一部志書,收集起散落在民間的歷史記憶,使後起的研究者能夠持續從新修的方志當中,找到靈感與線索。

發表於2000年的《鹿港鎮志》,曾被譽為臺灣「最壯觀」的鄉鎮志書。不過,要完成這部十巨冊、洋洋數百萬言的地方志,不可能全憑一己之力,還得找到擁有專業背景、願意共同打拚的夥伴。

打開《鹿港鎮志》纂修小組的名單,黃秀政仔細地介紹各個分冊的撰稿人,以及他們應邀加入團隊的經過。其中的每個名字,都是當時各領域的一時之選。參與工作的助理群,後來也都在學術界與藝文界有相當不錯的發展。黃秀政直言,長達6年的《鹿港鎮志》纂修工程,能夠與這麼多的頂尖學者共事,「實在是我一生很難得的機遇。」

編寫志書的最大挑戰

在黃秀政親手組建的這個「黃金陣容」當中,吳文星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實際上,兩位教授是結識多年的好友,也一直是學術道路上並肩作戰的夥伴。1990年代,他們共同參與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的撰稿,和國中教科書《認識臺灣》的編寫。兩項工作,在當時都是備受學界與民間矚目的大事。

吳文星教授

吳文星參與方志修纂的機緣,開始得更早一些。他回憶道:1984年,宜蘭縣頭城鎮的鎮長莊錫財先生偕同秘書一起來到師大,希望他能夠為「190年來未嘗有志書之作的頭城」,纂修第一部地方志。當時的吳文星仍埋首於博士論文當中,本欲婉拒,但在中研院民族所副所長莊英章教授的盛情邀約之下,還是硬著頭皮擠出時間,答應共同擔任《頭城鎮志》的纂修工作。

對於歷史學者而言,編寫一部志書,最大的挑戰會是什麼?翻找文獻、田野調查、口述採訪,這些工作多少都與研究者的本行相關,並不真的那麼困難。真正讓人傷腦筋的事情,是如何取得在地耆老的信任。

吳文星想起《頭城鎮志》初次召開的籌備會中,就有一位年紀將近90歲的諮詢委員,嚴肅地詢問他的出身背景是否與宜蘭相關。所幸,吳文星的父祖輩也確實在日本時代的宜蘭經營「卸売」(おろしうり,即商品批發),是當地頗有名望的商號。提起阿公的名字,老先生的疑慮很快便煙消雲散。有了這位耆老委員的背書,籌備會遂得以順利落幕。

「拿到方志,你會先看什麼?」

《頭城鎮志》的纂修工作啟動後,吳文星便從師大歷史系找來兩名研究生與兩名大學部畢業生,協助資料蒐集和田野調查工作,同時,也在當地租了一間房子,當成駐地的工作據點。

執行面的事情容易搞定,但整部志書的架構仍得費心思量。如前所述:向來頭城,未曾修過一部志書。這部方志,究竟應該涵括哪些內容呢?

那時,吳文星與莊英章都未曾有過地方志的纂修經驗。兩人於是翻看了清代以來、特別是鄉鎮層級的各種方志,彙整前人的做法,為《頭城鎮志》設計了12個主題章節。從仿古的〈封域志〉,到現代的〈公共造產〉,構築成一個「兼具傳統和現代的志書體例」。一部容納各種知識門類的地方百科全書,也從這個基礎框架開始,逐步地發展成型。

不過,人們通常不會把一部百科全書從頭讀到尾,志書也是同樣道理。「請問你拿到方志,你會先看什麼?」分享到一半,吳文星忽然拋出這個問題。在場眾人的答案也相當一致:人們最關注的,顯然是收錄在志書裡的人物故事。

麻煩的是:〈人物志〉的編寫,涉及個人事蹟的描述和評價問題。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爭議。黃秀政也提到,《鹿港鎮志》纂修完畢後,便有地方人士因為自己的親戚未被收錄其中,特來表達抗議。「有時候你怎麼寫都沒有辦法讓大家滿意。」黃秀政的苦笑,多少也透露了志書纂修工作裡的難為之處。

集結眾人之力所打造的百科全書

話雖如此,每一種歷史陳述,本來就不可能毫無異議。吳文星認為,方志應該是一部「百科全書」,纂修者能夠做的,是儘量呈現不同來源、不同說法的材料。黃秀政也持類似觀點,他舉例說:鹿港的地名來由,就有4種版本,而他的做法,是將這4種說法並陳於志書當中。「歷史本來就可以不一樣。你這樣寫有你的道理,我這樣寫也有我的道理,不要現在就把它解決。」

要做成這樣一部包羅各種新說、舊說的「百科全書」,得先廣泛地蒐集到各種資料才行,這必然會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工作。「不過,辛苦的收集本身也是很有趣的。」黃秀政笑著說道,鄉親的回饋,也會為方志的編纂過程增添許多色彩。在鹿港,他所帶領的採訪團隊便曾經遇到一位86歲的老先生,特意延後心臟手術的時間,只為接受訪問,講出自己所知道的故事。

一部方志的完成,得集結眾人之力。不光需要地方父老奉獻一己所知,也要有更多的專業工作者願意投身其中。「(編地方志)要有一個基本對地方的了解,還有基本的學養,否則做起來很辛苦,而且不容易做到好。」黃秀政說,早期願意參與修志的學者,也都懷抱著某種為大眾服務的理想——或許,這樣一種共同的服務精神,才是成就一部地方百科全書,最關鍵的力量吧!

全場大合照

※本文出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59期「記憶方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史博 師範 鹿港 臺南 百科全書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因漫畫鴨上報而成名?斗六街的花鳥畫家:伊藤谿水──名單之後#144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