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磚木取夥/南條博明在新竹留下的三段故事
文/磚木取夥
南條博明 入選 臺展第1回
第一,對早期新竹美術發展的貢獻。
南條博明和新竹西洋畫的興起有關。根據1976年出版的《臺灣省新竹縣志》記載:「昭和元年前後,新竹創立有『白陽美術研究會』,是為洋畫之萌芽時期」。[註1]「白陽美術研究會」,亦即「白陽社」,是新竹地區第一個研究西洋畫的美術團體,起初由畫家黃瀛魁組織,他曾於臺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石川欽一郎。
一開始的白陽社參與人數不多,直到新竹中學教師南條博明接任後,白陽社開始有了進展,[註2]西洋畫也因此在新竹地區逐漸萌芽。1932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鄉的新銳畫家何德來又重新改組白陽社為「新竹美術研究會」,南條博明則擔任該會顧問。從1934年的一篇報導來看,這個研究會在當年舉辦的展覽,參展者已涵括了等許多新竹地區的西畫好手,觀眾也達到千餘人,[註3]西洋畫在新竹顯然已有了風氣。
第二,南條博明交給朋友保管的作品。
南條博明在1924年至1932年之間於新竹中學任教。[註4]曾經,新竹中學的大講堂,懸掛了一幅相當巨幅的畫作,就是他的作品,所描繪的則是由高處俯瞰的層層山巒。只是日治時期結束後,包含這幅畫在內,南條博明的許多作品迄今仍不見蹤影。
不過,根據《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3》一書記述:「家住竹東的鍾廷麟,半個世紀前接受友人的囑託,保管新竹中學校創校初期圖畫老師南條博明的相簿和西畫作品」。後來,鍾廷麟曾試過許多辦法,希望將作品物歸原主,可惜最後南條博明已過世,他的兒子也戰死。[註5]時代更迭,南條博明與他的作品已永遠分隔兩地,這些作品的目前還留在新竹嗎?仍待進一步的追尋。
第三,學生蔡蔭棠對南條博明近70年的感念之情。
出身新竹的畫家蔡蔭棠,因為南條博明的影響,讓他畢生鍾情繪畫。
他跟我講,他小時候怎麼樣拿到第一套油彩、繪畫的油彩,他是怎麼樣的興奮。我就記得,當他在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的兩眼都是發光的。
蔡蔭棠的女兒,這樣形容父親的創作起點。[註6]而投身繪畫、留下千餘件畫作的蔡蔭棠,之所以能擁有第一套油彩,這段故事,正與南條博明有關。
在新竹中學任教時,南條博明十分欣賞蔡蔭棠的繪畫才能。為了鼓勵他繼續學習油畫,這位美術老師遂到蔡蔭棠家中進行訪問。蔡蔭棠的父親於是拿出了三十元,讓兒子購買畫具。蔡蔭棠一口氣買下了畫箱、畫架、三腳椅、顏料和兩塊四號畫布,也就此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註7]
1976年出版的《蔡蔭棠油畫選集》,也談到了南條博明和蔡蔭棠的第一幅油畫習作:
讀中學二年的寒假,在故鄉新埔街的東邊叫做四座屋的田野眺望市區,寫生了一幅小品。這是開始學油畫時的習作,自不值一視。可是因蒙指導老師南條博明先生的潤色而一直珍藏到現在。看此小幅使我無限地懷念恩師當年的懇切指導而感慨萬千。[註8]
這幅題名《新埔》的小品,或許就使用了蔡蔭棠用父親的三十元所買下的畫材與四號畫布吧。《新埔》一作,見證了蔡蔭棠和南條博明的師生情誼。蔡蔭棠感念南條博明當年的指導,直到1994年出版的第二本《蔡蔭棠油畫選集》仍不忘提及:
回顧一九二五年就讀中學時,蒙美術老師南條博明先生的懇切指導,學習油畫,至今已經過了六十八個歲月。其間從未中斷作畫,而其作品當不敢自稱為佳作,但也都是貫注全神,費盡心血的成果。[註9]
翻向此部選集的扉頁,蔡蔭棠則留下了如下字句:
此畫冊奉獻給
親愛的父母親暨我的畫作指導老師南條博明先生
在天之靈[註10]
南條博明的名字在蔡蔭棠心裡已與父母並列。這位美術老師善盡教師職責,給予學生指導。南條博明當年花費心力教導繪畫,為臺灣培養了卓越的藝術人才,留下的也是另一種藝術成就。
南條博明現在所留存的紀錄、畫作可能不多。但是,包括「西洋畫風氣的推動」、「鍾延麟保存的作品」以及「對蔡蔭棠的深刻影響」在內,他在新竹留下的這三段故事,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深入了解。
#名單之後023
註釋:
參見黃旺成監修,黃旺成、郭輝纂修,《臺灣省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政府,1976),卷11,〈藝文志〉,頁20。
參見蔡國川,《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頁76。
參見〈新竹‧美術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6月5日,夕刊4版。
根據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之檢索結果。
參見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三》(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2),〈1930新竹西畫播種者南條博明〉,頁64。
參見賴傳鑑,《埋在沙漠裡的青春——臺灣畫壇交友錄》(臺北市,藝術家,2002),頁71。關於這位美術老師就是南條博明的推測,參見林保堯,〈「獨學」豐華──蔡蔭棠〉,收錄於氏著,《臺灣美術全集23‧蔡蔭棠》(臺北市:藝術家,2002),頁17。
轉引自林保堯,〈「獨學」豐華──蔡蔭棠〉,頁18。
蔡蔭棠,《蔡蔭棠油畫選集》(出版地不詳:蔡蔭棠,1994),頁7。
蔡蔭棠,《蔡蔭棠油畫選集》,扉頁。
參考資料:
何政廣發行,《臺灣美術全集第23卷—蔡蔭棠》,臺北市,藝術家,2002。
蔡國川著,《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
賴傳鑑著,《埋在沙漠裡的青春──臺灣畫壇交友錄》,臺北市,藝術家,2002。
潘國正著,《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3》,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3。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11月推薦必逛!故宮、北美館等九大推薦展覽一次看
📰 琅琅專題|香港電影浮沉錄:前世花果,今生飄零?
📰 台北龍山寺出自他巧手!一睹匠師王益順的宮廟建築風格與影響力
📰 北美館年度鉅獻「喧囂的孤獨」爬梳台灣百年膠彩畫發展史
📰 此陽非彼羊?從故宮乾隆年間文物「金彩三羊開泰瓶」認識像生瓷
📰 怪美味的!鮟鱇魚口感堪比龍蝦 饕客才知道的私廚與吃法
📰 植物界魚子醬「海葡萄」:人工養殖秘辛與健康吃法
📰 科教館《史前巨獸泰坦恐龍展》將展出37公尺長巨龍即將來台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