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支居家生產影片:徐書慧的溫柔生產革命

因為自身經驗,徐書慧推動了臺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因為自身經驗,徐書慧推動了臺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文‧攝影|萬蓓琪

我們與書慧第一次相約碰面的時候,她說:「約在大湖公園吧,那天我和小孩整個下午都會在。」當天依約前往後,一群奔跑著的大小孩子給了我們指引,原來這天是他們的共學活動時間。「參與共學的家長有幾個原則⸺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我們都是傳統教養模式長大的大人,這有多難啊。」「可是,我們有我們的邏輯,5歲孩子有5歲孩子的邏輯,我們不懂他的意思,就表示他是錯的嗎?」她解釋,共學是家長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一起共同學習、重新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一起重新長大,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活著的人,而不是盲從的人。其實參與「共學」一點都不輕鬆,並不是「小孩不用去上學」就好了,家長幾乎要投入所有的時間,是一條相對辛苦的路,「哎呀,我可能就是反骨,從生孩子的過程到養孩子的方法,好像還滿一致的喔。」書慧這樣自嘲。

誤打誤撞步入之路

徐書慧是臺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推手之一,不過那時她已經用自己的方法把兩個孩子都生好了。

「我只是希望生產是友善的」,書慧描述自己摸索「溫柔生產」的路。確定懷孕之後,初期一切都很平常,沒有嚴重的不舒服,就是有時候有點想睡。但漸漸的,她聽到一些奇怪的建議,例如「剪會陰」。「我懷孕5個月的時候,開始有人跟我說這個,我問可以不剪嗎?所有人都跟妳說『一定要剪的,不剪生不出來』,我聽了覺得很恐怖,上網一查發現全臺剪會陰比例高達9成,但全世界只有3成,我太困惑了。」

越接近產期,也有一些「必須」接受的產檢項目,例如「羊膜穿刺」。「那時候我差1個月踏進『高齡產婦』的門檻,醫生都建議直接做羊膜穿刺。但羊膜穿刺是很貴的自費項目,我有點不甘願,就開始到處看資料,發現臺灣以外的地方都建議『非必要不要做』」。羊膜穿刺是懷孕過程中,抽取羊水檢測胎兒的細胞,「醫生說主要驗唐氏症,因為高齡產婦唐氏症跟畸形兒比例比較高。但我讀到羊膜穿刺造成畸形的風險,其實和驗出唐氏症的機率差不多。當我想要多問問題的時候,就遇到各種『教訓』,醫生也不是態度不好,他就是忙,沒時間多聆聽一點你的問題。」書慧又換了幾位醫生,都無法滿足她想要問問題的需求。所以她開始上網查「溫柔」,想要找評價是「溫柔」的醫生,讓她可以好好地問問題,這時出現了一個關鍵字⸺ 「溫柔生產」。

「整個懷孕的過程,我最大的心得就是醫院對產婦的指教和規定非常多。生產應該是喜悅的和充滿期待的,但很多時候在我們的醫療環境裡沒有辦法得到這種安心。」而「溫柔生產」並不是排斥醫療的介入,而是在孕婦在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自身需要後,能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生產方式。

踏上溫柔生產的道路後,回頭想想,「其實最早建議居家生產的是我老公耶。」書慧說,「我心想你跟我開玩笑嗎?我自認是個新時代的的理性婦女,你卻跟我說要『在家生孩子』?」但越走近生產的時刻,書慧發現這可能是個好選擇。

孕婦示意圖非本文主角。(圖/Unsplash)

擬定生產計畫書與尋找陪產員

為了安全而順利的在家生產,書慧和老公做足各種準備。她去上孕婦瑜伽、學習會陰按摩,同時積極尋找助產士,「一位是花蓮的邱明秀、一位是三峽的周玉惠」,她也發現網路上已經有很多人提供相關訊息,「我的『第一次生產』,是很多很多的『合作』:邱明秀跟我確認了居家生產的意願、確認我的身體和懷孕狀態是可以居家生產的,我們開始認真準備自己的生產計畫書。」

「生產計畫書」不只是居家生產者專屬的需要,國外早已行之有年,是產婦與醫護人員間重要的溝通依據,協助產婦仔細思索生產流程可能會遇到的抉擇,包含各次產檢紀錄、身體狀況、緊急醫療的後送醫院、生產環境、在場人員和各種可能發生的緊急事件備案。

過程中,書慧提到一個角色,讓我們對「溫柔生產」有了更明確的想像, 那就是「陪產員」。「我先生不能是陪產員,他可能也會很驚慌。如果在醫院裡,誰是陪產員呢?是護理師,他會跟妳說:『媽媽妳腳不要再縮了,這樣醫生不能幫妳接生』、『媽媽我知道妳現在很痛,妳趕快生,這樣不用再挨一刀』但這些是對產婦的『指教』,會讓產婦更緊張。陪產員應該是安靜在旁邊陪伴你,握著你的手、幫你擦汗、按摩、把水加溫、遞水給你喝,這才是陪伴。但在都市化之後,我們失去了自然存在的陪產員。」

「我的生產計畫書是陪產員陪我寫出來的,她協助我理解整個生產過程,寶寶如何從子宮娩出、骨盆如何打開、什麼姿勢能夠幫助寶寶。」從書慧的描述裡,我們感受到她多麼想要理解生產的一切,以及為此所做的努力,「生產是如此喜悅的事,我們不應該只是無知的按照指示去醫院生孩子……生產的過程中寶寶像是跳舞一樣,慢慢的轉動出來;溫柔生產告訴我,媽媽應該也要好好學會如何迎接他。」

臺灣第一支居家生產影片

即使做足了功課,生產仍然是辛苦的。書慧的第一個孩子陣痛了48小時,在經驗豐富的助產士邱明秀眼中,也認為是偏危急的。於是兩年半後,她做了更多準備來迎接第二個孩子。但這次沒有比較輕鬆,甚至過了24週,寶寶的頭還沒有往下轉,將會是臀位出生。「那時候我決定要把生產的過程拍攝下來,讓未來想要知道的人可以參考。第一胎我們只是胡亂架了一臺攝影機,大部分畫面是我老公和陪產員的後腦勺,還有我家狗的屁股,因為牠太緊張了一直跑來看我。」這支臺灣第一支居家生產的影片,在網路上已累積將近三十萬的點閱次數。

「『生孩子』是很自然的事,但要考量的事超級多。」,當初連這麼艱難的關卡都過了,書慧決定幫助更多人。於是,她生好兩個孩子,從自己親身摸索的經驗出發,投入了生育改革倡議,「我們並不是要背叛現代醫學,而是想要讓生產這件事可以更自然、有更多選擇而已」,「而且妳不是一個人,我們都在。

※本文出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55期「成為幫助別人的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溫柔生產 臺史博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文物闖進漫畫啦!認識台灣史前館:南科考古館與「人面陶偶」

你吃的是什麼烤鴨?北京與廣式烤鴨之間的3種差異

西班牙人到來=北臺灣歷史的開端?和平島考古的啟發

琅客來了/黃玉郎:刀光劍影情紛亂,拳來腿往六十載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