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我總是沒大沒小,如何避免自己火山爆發?
文/吳韻恬
「兒子迷上了社團,練習結束回到家都半夜12點多,跟他溝通失敗已經很久不說話」、「女兒長大後出去住才跟我說小時候都偏心弟弟,跟我抱怨為什麼要聽我的話,都不太回家了…」親子關係 有裂痕,是很多父母傷腦筋的日常,孩子因此遠離父母,關係愈來愈淡。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萃芬 心理師指出,其實早年受到的傷痛對孩子影響很大,可能是關係漸遠的關鍵,但想修復,有路可以走。
責備或偏心 都會引起裂痕
修復親子關係,是很多父母的希望,當孩子開始遠離自己,先要了解關係變冷的原因。林萃芬表示,有兩種狀態,一種是父母是責備型的,孩子只要和他們相處,就會先想到可能被責罵,寧可不要回家、不要接觸 ,因為孩子大了,已經拿到生活自主權,可以獨立生活。
再來,就是曾經造成關係裂痕的事件,例如看著父母偏心家裡某個孩子,他就覺得不管怎麼樣你都會偏心,就會遠離父母,離巢之後和父母關係愈來愈冷淡、愈來愈疏離。
林萃芬在諮商上也碰過,有子女回頭跟爸媽表示過去發生的負面事件,對他人生造成衝擊,可是小時候不敢講,當時父母也未好好處理,反倒指責孩子「怎麼不小心」,子女已經很受傷了,還要承擔被責罵的負面情緒,始終耿耿於懷。
深刻的傷痛 時間未必能解
所以,有些子女長大了,甚至成家了,當碰到人際困難時,發現困難來自於兒時的遭遇,回過頭來責怪爸媽,並且討論兒時記憶,林萃芬舉例:「成年子女可能發現他最不喜歡長輩的行為,反而複製到自己身上,這時候可能會痛恨長輩。」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傷痛,時間不一定是解藥,因為情緒可能會隨著時間遞減,但傷痛未必。
「我反而鼓勵長輩,孩子找你討論兒時記憶不是壞事」,林萃芬說,不要想著子女是找自己「檢討」,而是思索何以這個會對他產生這麼大的衝擊?深入了解背後的意義。
理解與接納 承認當年疏忽
林萃芬指出,很多長輩會說不記得某件事了,但孩子都記得很清楚,這時該怎麼辦?林萃芬建議,其實只要對孩子說,你知道他受過的苦,表達理解與接納,如果可以,再同理他的經歷。她建議父母可以表達:「當年我疏忽了,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我很抱歉」,接著表示想要做點什麼,子女就會接收到自己被在乎。父母其實可透過很多化解的語言與談話方式,修復跟孩子的關係。
關係修復學 調整相處模式
你是否和子女衝突總是一觸即發,感到很無力?不妨聽聽心理諮商師怎麼說。《橘世代》與林萃芬重磅推出「秒懂青少年心理術!教你拆解叛逆炸彈」實體課程,透過現場實測的量表健檢、牌卡遊戲互動,帶大家找到問題癥結點,重新搭起美好關係的橋梁。欲報名請點擊連結或電洽02-2649-1681按2。
●本文為 橘世代 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原文為「孩子帶傷成長 父母該如何修補」,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