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最大的煎熬──5部戰爭電影介紹

他們不再老去
他們不再老去

文|翁稷安  
圖|目前勉強

在史學已然走到百花齊放、各種研究門類和取徑不斷擴張生成的今日,將軍事行動及其相關的政治紛擾視為的主體,看來不免失之保守。但不可否認的,綜觀人類發展的起落,仍是推動時局相當關鍵的力量。它一方面是獨裁者野心的具象化,是人性中陰暗與偏見的匯聚;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對抗惡行的挺身而起,是對人類普世價值的捍衛。但不管其動機或目的,對每一個直接或間接參與戰爭的個人來說,戰火都是對靈魂最大的煎熬。

一顆原子彈對文明造成的破壞,可能需要一整個世代的付出才得以重建。一次殺戮對於個別心靈的扭曲,則可能是永遠無法治療的傷口。

因為戰爭在歷史上的重量,許多影視創作皆以此為題材,以下將以5部電影依劇情中戰役發生的時間排序,試著捕捉現代戰爭的面貌。

1989《光榮戰役》Glory

發生於19世紀中葉的美國南北戰爭,或許因為年代久遠,又僅是一國內戰,讓人們忽略了它的重量與意義。南北戰爭或許是現代戰爭的重要起點,有著20世紀戰爭的所有要件。南北雙方因蓄奴而產生的對立,本身就涉及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面向,近乎意識型態的對立。

這場戰爭的牽連範圍看似不及「世界大戰」廣泛,但作為工業後第一場大規模的戰事,其帶來的傷亡卻是前所未見的,60萬名左右的士兵陣亡,50萬人受傷,而美國在當時不過是總人口數三千多萬的國家。這場戰役規模雖然未及日後的總體戰,但也已經將戰火帶到日常的各個角落。

幸好這樣巨大的犠牲背後,還是具有正面的意義。電影《光榮戰役》敘述了馬薩諸塞州第54志願步兵團這支黑人步兵團的組建,以及在戰爭上的奮勇作戰。他們同時面對南北雙方白人軍隊歧視,並以實際行動證明自由絕對不是憑空而來的他人賜予,是要靠自身的爭取;「不自由,毋寧死」不只是修辭,而是以鮮血和性命實存的現實。

2018《他們不再老去》They Shall Not Grow Old

《他們不再老去》是由《魔戒》導演彼得.傑克森製作、執導的。這部和BBC及戰爭合作的影片,透過後製將久遠而珍貴的黑白無聲畫面重新上色、配音,還運用博物館所收藏的口述史料,尋找符合口述者生平背景的長者來配音重述,成為貫穿全片的口白。凡此種種,都將一次大戰從紛雜的論述中撈出,由一般人民的視角,重新審視一戰如何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命運。

片中那些參戰的士兵,和同時期的人們一樣,並未意識到這場戰爭的巨大;他們懷抱著19世紀的自信,走入戰場,以為幾個月內就能結束戰事。沒有想到迎接著他們的,是長達4年的煉獄。前線或許有稍微輕鬆的片刻,但更多的是不便的生活,以及對肉體和心靈的扭曲。

這些參與戰爭的人們,即使肉身平安,但也無法再回歸過去。當停戰消息傳來,片中某位無名士兵的一句:「我不知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不只說明著茫然,也表達了戰爭對靈魂的殘害。

1998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這部由史蒂芬.史匹柏在上世紀籌拍的電影,在二十多年之後依然是戰爭議題的經典作品。全片一開場,即試圖還原在諾曼地登陸的「D-Day」於奧馬哈海灘搶灘的經過,槍林彈雨的聲響,士兵因進攻或受傷的喊叫,遍地的傷亡逼真重塑了戰場上高張的壓力,令觀眾坐立難安。光是這一段畫面,本身就已是最好的反戰宣傳。

二次大戰或許是人類史上最具戲劇張力的戰爭,有著看似明確的正邪對立。但即使如此,在前線的人們,還是必須面對究竟為何而戰的迷茫。片中用了最極端的劇情設定去討論戰爭的意義:用一整排小隊去救回一人的性命。最終,那些大我的使命,對那些身處於前線的個人來說,都是高遠空話,只有身旁那些一同作戰的同袍才是一切。守住某條戰線,不是為了使命和榮光,而是為了不讓周圍的伙伴失望。或者,亦是想堅守住心底最後一絲人性,不只是為了殺戮而殺戮, 也為了他日還能回歸和平日常的期待。

1978 《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如果兩次世界大戰,多少還因為戰後的繁榮發展,掩蓋了戰爭的虛無,那麼冷戰時期的越南戰爭,則徹底摧毀了對戰爭所有正向的粉飾。出於意識型態的對立和國際地緣政治的角力,美國重演了一次此前法國在這片東南亞土地上所犯的錯誤,投入大量的軍力,試圖介入越南內部複雜的政局。大規模的投彈、錯誤的決策,以及慘烈的傷亡,都讓美軍在叢林中迷失,正義的理念消失,只剩下人性無法直視的陰暗和錯亂。越戰成為美國最大的傷痕,卻又不斷在日後重蹈覆轍。

和越戰主題有關的電影很多,在這部獲得奧斯卡獎的經典中,將工業小鎮的日常和越南戰場的瘋狂相對比,描述平凡的人們如何被丟入戰場,在那不人道的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無法再感知或承受生活的一切。最後僥倖能平安返家的人,也和過去的生活格格不入,更多的則是如同行屍走肉般,背負著無法消化的心理重擔在人間遊走。貫穿全劇的俄羅斯輪盤,不只是讓觀眾不忍卒睹的殘酷,也是對戰爭的隱喻和指控。

越戰鹿獵人

2012 《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要追殺惡魔,必然且唯一的方式,就是將自己也變成惡魔。金獎導演凱薩琳.畢格羅用她一貫纖細而銳利的目光,引領觀眾檢視著美方情報人員獵殺賓拉登的經過。在911事件後,恐怖攻擊和隨之而來的反恐作戰成為了新的戰爭樣態。以自我犠牲出發的恐怖攻擊,從此再也沒有前線和後方的區別,反而造成更大的恐慌。在電影中我們也看到,為了抵制恐攻的反恐作戰,傾大國之力、抛棄所有的正規交戰守則,採用同樣無情而殘暴的手段,與其說是追求正義,更像是恐怖攻擊的翻版。

就像甘地的名言:「以眼還眼,只會讓全世界盲目。」每一次的殺戮,只會激起更大的反作用力,讓所有人間的價值、個人的生活, 在鮮血中被摧毀。所以,當不遠處的獨裁者們重新吹起戰爭的號角,我們也只能默默祝禱,希望個人權力的野心,不要輕易摧毀我們在和平之中一點一滴辛苦打造的文明。

凌晨密令

※本文出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54期「怪談」。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戰爭 歷史 革命 紀錄片 博物館 臺史博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此陽非彼羊?從故宮文物「金彩三羊開泰瓶」認識諧音吉祥話與像生瓷

「太依賴視覺,使聆聽能力退化」臺史博《聽・見》策展人分享紀錄聲景意義與記憶

台北龍山寺、孔廟皆出自他巧手!一睹閩南建築工藝史與宮廟影響力:清末民初工匠大師王益順

怪美味的!鮟鱇魚口感堪比龍蝦 饕客才知道的私廚與吃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