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物/吳宗信 看好台灣實力 太空之夢不再遙遠
學生淚水點燃熱情
「與其說對火箭有興趣,倒不如說我是享受那種『從不懂到懂』的樂趣。」因接觸了「哈比特計畫」,吳宗信開始帶著一批交大學生「玩玩看」,先從試做沖天炮性質的小型「Sugar Rocket」開始,他笑說自己雖念航太和機械,卻從沒摸過火藥,「第一次摸到時也怕得要死啊!但就覺得終於可以實現從小放鞭炮的願望,很開心。」
他回憶起,首次帶著學生發射自製的Sugar Rocket時,其中一組上去天女散花,整組碎掉,但第二組發射後,降落傘意外打開,「全部人開心得要死!我在交大教書快十年,從沒看過一群人可以為了一個Project這樣沒日沒夜地做,不管失敗成功,痛哭流涕,那時就覺得這東西很Amazing!」
也就是那時,太空夢終於在吳宗信的心底成形。2012年,吳宗信與一群跨校教授,包括台北科大林信標、台南成大何明字與屏東科大胡惠文,集結企業和私人捐款,成立了ARRC(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就此投入第一線的研發計畫,而後因優秀又有潛力的幾個學生將畢業,吳宗信興起出外創業以留住整個團隊的想法,沒入過商業叢林的小白兔,就這樣沒想太多地衝了出去。
「因為我一直都待在研究單位,社會化方面大概幼稚園程度,光是找錢就一直碰壁,算是篳路藍縷啦。」或許是出身農家,某種硬頸精神使然,他屢敗屢戰、一步一腳印,四處演講吸納人才、找尋資金,從零建立起軟硬體,最終打造出上百人規模的私人公司,無奈最後還是因理念不合黯然離開,「以結果來看,我算是被打趴在地上。」
然而這段創業經歷,卻成了他如今主掌太空中心的堅實基礎,「火箭需要非常跨領域的知識,你想得到的機械、電機、電子、資訊工程、化工、材料、長距離無線通訊,甚至數學、物理,這些產業全都要去碰。」 那段時間,吳宗信也看到台灣在太空領域的實力,「實際站在第一線接觸很多內行技術,讓我對台灣的太空實力很有信心,我們絕對有能力做出很複雜的東西。」
台灣的太空未來
吳宗信觀察,現今國際間的太空計畫走向,已經從戰略科技變成太空經濟,除了正熱的太空旅遊,擁有最大產值的還是衛星系統,包括可拍攝地面和宇宙的「遙測光學」、其次就是通訊,他邊說邊拿起手機,「你看這裡面的GPS定位、還有你每天看的氣象預報,靠的都是衛星啊!」
伊隆馬斯克創立SpaceX後啟動的「Starlink星鏈計畫」正是想將原先的平面網路通訊變成3D立體通訊,而讓台灣切入這整個太空經濟產業鏈,就是吳宗信想努力的目標。「衛星要怎麼上到太空?靠的就是火箭,而衛星到了上面,你要能在地面接收訊號並跟它溝通,這些地面設備和軟硬體,台灣其實三、四年前就切入了,先不論做火箭這塊,在衛星系統的設計跟整合能力上,台灣是可以排進全球前二十名的。」
而成功送上太空的衛星晶片因要抗輻射,難度高,台灣的半導體實力恰好能補上這塊,「我看大部分抗輻射晶片都是台積電幫他們做的,所以台灣整個產業鏈其實足夠投入這塊,那剛好太空中心的衛星系統跟次系統設計能力、測試能力都非常強,如果和業界強項結合起來,未來幾年應該可以做一些事情。」
但他也直言,台灣要擺脫代工命運,政府還是要多出點力,特別在投入的預算上,「台灣真的還是投太少,以亞太地區來講,日本去年就投資大概台幣1200億,印度大概500億、南韓190億,就連印尼也有44億多,而我們去年是20幾億,所以在投資野心上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也因此,吳宗信在接下太空主任一職前,尚在擔任ARRC主任時,就曾和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合作,為當時的「類衛星載具火箭計畫」募資兩次,「做火箭牽涉的層面太廣,要involve的人也太多,一定要有足夠資源在後面support,讓你有空間可以失敗,再來就是要找到一群人跟你同心做這件事。」透過和社會對話,這位「火箭阿伯」笑稱自己學到非常多東西,加上個人向企業和私人公益募款,十年內成功為交大計畫募到近一億六千萬資金。
有生之年的願望
「我們整個社會其實對太空是有夢想的。」他觀察台灣的教育體系,其實讓不少人失去做夢的能力,「你看你可能會買機器人、飛機、火箭模型給你家的小朋友玩,但到國中為了升學,就全部收起來,所以很多人都把小時候的夢想放在心中,有的一放就是五、六十年,當看到社會上有一群人不是短期、而是長期在耕耘這一塊,很自然就會想要幫忙。」
就像中年才確立目標的自己,吳宗信認為,做夢不必分年齡,還沒找到目標也無需慌張,但只要找到,就要好好堅持,「我一直都喜歡做一些別人覺得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像打橄欖球、做火箭都是,好像不自量力,但通常你只要堅持做,旁邊的人,甚至整個社會都會給你support。」
就像讀大學時,即便下著滂沱大雨,只要有比賽,吳宗信絕對風雨無阻,謹守在自己的橄欖球位置,因體型瘦小,他當不了衝鋒陷陣的前鋒,只能擔任連接前鋒和後衛球員的「九號」,「我打的是英式橄欖球,位置叫Half ,我們在中間,判斷該要把球丟給前鋒繼續攻,還是打給後面速度快的人衝。」他笑說直到現在,這都是自己最喜歡的工作。
「讓一群人互通有無、把不同專長的人湊在一起,我覺得我好像有這個專長。」這也是他之所以想接下太空中心主任一職的主因,「我就覺得應該試著站在不同的戰略高度跟戰鬥位置努力看看,在這裡可以做的事情既深又廣,可以站在政府的角度擘畫政策,又能直接面對產業界,替台灣打造一個可長可久的太空產業環境。」
但回看這一路,他仍坦言從沒想像過能走到今天,「好像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極限,可是也因為太空跟火箭,讓我認識到人的潛力無限,真的不要小看自己。」他期待著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有太空人登上月球,「坐在你造的火箭上嗎?」「不,是我們大家一起造的火箭。」他笑起來,中年男人的浪漫裡閃著孩童般的純粹,火箭展開降落傘,落於海上,下一個夢想,已在男人的心底緩緩升起。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