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倫/如何著手我的校園人權教育?

人權館自實施後,多次與不同學校合作跨領域課程,以轉型正義為主題的人權教育。(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人權館自實施後,多次與不同學校合作跨領域課程,以轉型正義為主題的人權教育。(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文|何友倫

圖片提供|

人權教育是工作中,與社會大眾關係緊密的教育工作,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願意反思威權統治、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的民主社會,因此實施的場域不只是體制內教育,更可以涵括實驗教育、社會教育等。目前實施的108課綱,提供人權教育的充分的機會,因此如何在現有制度中嘗試轉型正義主題的人權教育的課程,將是深化轉型正義刻不容緩的工作。

讓學生在課堂以外投入課程

人權館自實施後,多次與不同學校合作跨領域課程,以轉型正義為主題的人權教育,它的課程目標與一般傳統的課程不相同,在不同學校的經驗中,我們觀察到學生以課堂外的時間投入課程,產出的成果非常動人,同學也比較容易帶走課程所學習到的內容(不僅止於知識)。這或許是必然的結果,畢竟人權教育重視的是過程而非成果,與一般學校教育的成績計算方式互斥,這部份如何解決有賴於教師的彈性,很幸運的,我們在有限的經驗中幾乎都有好的成果。因此我們仍然鼓勵老師將人權教育與既有的課程結合,但首先必須找到之間的彈性。

使用精準的用語

除了彈性以外,我們也認為以下兩點:精準的用語、呈現與加害者的複雜性,是進行轉型正義的人權教育所不可或缺。精準的用語,是我們在教學現場普遍觀察到的困難,不只是教材的缺乏,更多是白色恐怖太多專業知識,同時國家在這段期間的權力運作還有許多不為人所知,造成很多名詞混用、誤用。不過我們認為,精準仍然必要,因為轉型正義的本質是究責,當我們跟學生說我們需要追究加害者責任,同學跟老師可能理解為完全不同的形式。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轉型正義的人權教育應該盡可能地使用精確的語言。若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也需要不怕麻煩地,將自己的想法用各種用語描述清楚。

精準的用語、呈現受難者與加害者的複雜性,是進行轉型正義的人權教育所不可或缺。(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避免模稜兩可的說詞,可以連結到我們必須忠實地呈現受難者與加害者的複雜性。這麼做可以豐富轉型正義的人權教育,立體化我們對於白色恐怖的認識。如何評價加害者的責任?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加害者的圖像,這將有助於提醒我們,人在不同處境下總是有選擇,只是選擇需要付出代價,在歷史的情境中,並不總是有標準答案,需要透過不停地討論,辯證出我們認同的價值。同樣地,我們也不該簡化受難者的經驗,彷彿他們只是歷史悲劇下的犧牲者,忘記他們也具有主動性。選擇適合教學的受難者生命故事可以協助我們更快進入歷史的脈絡,但我們應該告訴學生選擇特定案例的原因,讓他們明白受難者不是只有眼前的這一種樣態。

彈性、精準、複雜性

以轉型正義為主題的人權教育在臺灣是一個新興的領域,人權館除了持續提供各種教學資源外,也致力於結合跨領域師資,創造多元的課程,把握彈性、精準與複雜性三個原則,將有助於我們跨出第一步,落實轉型正義第四大支柱:「確保不再發生」。

人權館致力與學校合作,共同推動校園人權教育。(圖/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延伸資訊:

人權館提供多元化校園人權教育推廣服務,至少包含以下四種資源形式:人權故事行動展、教學教具箱、人權素養課程、人權影像推廣資料庫等。這些教育推廣服務的核心精神是人權館提供學校人權教育所需的各項資源、支援,進而鼓勵、帶動及培養學校教師於教學現場推動人權教育的永續性。

更多人權學習資源資訊可按此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5期〈如何著手我的校園人權教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家人權博物館 轉型正義 受難者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豪擲千金也想要得到!康熙到乾隆皇帝都迷戀的洋貨:鐘錶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