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一直裝作沒聽到?男孩教養導師教你讀懂孩子的怪行為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孩子假裝沒聽見怎能不生氣?明明是正常的管教,孩子卻表現抗拒或不肯接受的話,就需要回頭審視自己講的話是不是也帶有情緒在裡頭。該如何轉化自己的情緒,避免這些狀況發生呢?有些教養法會建議爸媽要忍耐5秒或是暫時離開現場,但我想分享一個更貼近本質的做法——明確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行為,就能大大緩和的情緒。(編按)

●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兒子到底在想什麼? 當媽媽不崩潰,男孩教養說明書》。👉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崔旼俊

書名:《兒子到底在想什麼? 當媽媽不崩潰,男孩教養說明書 》
作者:崔旼俊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時間:2025年6月13日

都已經用了所有人都聽得到的音量說話,孩子卻一直裝作沒聽到,這種情況有哪個爸媽可以不生氣?偏偏教養書都要爸媽別生氣,想當然爸媽就因此崩潰了。

「孩子假裝沒聽見怎能不生氣?養小孩就得這麼佛嗎?為何孩子不聽話,卻是我被檢討?」

這是很多爸媽會有的疑問。孩子明明聽到我說的話,卻裝作沒聽見,爸媽生氣是理所當然的事吧?換做我,我也會生氣。但,這裡的問題不是「對裝作沒聽到的孩子發火」這件事,而是為何爸媽會把孩子的行為理解成「他明明聽到卻裝作沒聽見」

不隨意對孩子生氣的祕訣不是忍耐,而是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如果將孩子明明聽到卻裝作沒聽見的行為,解讀為「轉換能力不足」,相信爸媽就不會生氣了,也就是說,將孩子想成他們並不是忽視我講的話,只是陷入某種刺激中而跳不出來,無法把注意力放到媽媽的呼喚上。這樣的解讀並非要強忍怒意,而是要讓憤怒這個情緒消失。孩子沒有不把我放眼裡,只是轉換能力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轉換。

那些可以不帶情緒地處理孩子有意挑釁的大人,他們絕不只是忍耐而已,而是能夠理解孩子為何要這樣做,這是大人在管理情緒上的重要訣竅。

「我是學校老師,班上有幾個很愛跟我抬槓的孩子,我該怎麼辦?」

「兒子好像在跟我玩權力遊戲、挑戰我,我得展現身為家長的魄力吧?」

我常收到老師和爸媽諸如此類的提問。實際上,孩子想要挑戰大人這問題是真實存在的。當孩子對大人做出攻擊或是不適宜的舉動時,爸媽絕對不能當做玩笑地笑笑接受。這裡有個重要的關鍵,大人不能認真和孩子對立,如果大人也當真地生氣或是把它當作較勁,那就真的會變成對立了。

想著「孩子就是想跟我比」,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想要贏過孩子。建議把孩子的所作所為想成「因為他還無法完全信任大人,以為自己攻擊大人,大人也會回擊」,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想讓這孩子願意信任我們。

曾有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很不會看場合說話,所以來找我。舉例來說,兒子搭電梯不會乖乖站著,總會對一起搭乘的鄰居說些不必要的話。

「媽媽,那個人的肚子好凸喔、他沒有頭髮耶!」

這些話光想就讓人難為情,想要鑽進地底下了。這位媽媽為兒子沒禮貌的言詞感到生氣,更擔心自己不在身邊時,兒子可能也是這樣不知分寸而遭人白眼或挨罵。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看著講話白目、行為沒大沒小的兒子,很多母親都會感到苦惱。對養育兒子的父母們來說,這確實是很常見的問題。但還有更大的問題是,因為這種心情所以在管教兒子時用力過度。

「你再這樣講話試看看!真是的,欠罵耶。」

孩子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確實不能置之不理,必須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反應過度。當大人越是過度反應,講些不必要的話、表現不必要的情緒,孩子越是不會接受,反而會與之對立。

「用講的不就好,幹嘛生氣?不懂為何要這樣。」

明明是正常的管教,孩子卻表現抗拒或不肯接受的話,就需要回頭審視自己講的話是不是也帶有情緒在裡頭。該如何轉化自己的情緒,避免這些狀況發生呢?有些教養法會建議爸媽要忍耐5秒或是暫時離開現場,但我想分享一個更貼近本質的做法——明確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行為,就能大大緩和父母的情緒。

教導孩子時有個關鍵的時間點——改正問題的時間,只是這種時候我們可能正在生氣。最後這位母親來找我,想知道孩子為什麼會講出這樣沒禮貌的話。

我和那位在電梯裡失言的孩子見面後,發現他確實是個習慣亂講話的小孩,但他之所以會這樣說話都是因為緊張、不安。這個孩子在電梯裡看見陌生男性就不由自主地神經緊繃起來,透過說出莫名其妙的話來找到安全感。

得知事情的緣由後,媽媽看待孩子的姿態也截然不同,想到孩子必須藉由不必要的發言來掩飾自己的緊張,甚至會覺得孩子有點可憐。所以我們改變了想法,對孩子說出適宜的話。

「俊俊是不是在緊張?但就算這樣,也不應該講這種沒禮貌的話喔。」

看到教養專家在電視裡溫柔對待孩子的態度,我們也想學習他們的說話方式。但其實,專家們看待孩子的觀點才是重要的。同樣的行為隨著解釋方法不同,因為孩子行為產生的情緒也會不一樣。

「沒把我放在眼裡,所以這樣做」和「他還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得幫他」用這兩種想法面對孩子,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回應。大家應該都曾覺得專家們「不要對孩子生氣、爸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論點不切實際。在這種需要控制個人情緒的時候,更需要先去了解對方的意圖。很多單看行為會令人發火的事,在真正明瞭對方的原因後就不會生氣了。正確理解對方是情緒控管的第一步。

教養原則|與其指責孩子的行為,理解行為的緣由更加重要。

● 本文摘選自三采文化出版之《兒子到底在想什麼? 當媽媽不崩潰,男孩教養說明書》。👉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三采文化 親子教養 父母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如何處理數位遺物?一個人的線上存在,應該在過世後立即刪除嗎?

琅讀金句/退休後要做什麼呢?請務必找到屬於你的興趣

找回你的能量!削弱職場毒性、培養新感知,提升生活品質與滿足感

台劇《親密之海》7/18首播!原著小說《群島》探討現代都會愛情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