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央行社會學:官僚行為者、政策工具和金融體系,即為基礎治理結構

非央行,銀行示意圖。(圖/unsplash)
非央行,銀行示意圖。(圖/unsplash)

中央與金融的關係有怎樣變化?中央銀行是否提供更多穩定性以避免遭遇危機?中央銀行的崛起竟比預期更成問題?隨著中央銀行佔據主導地位,其政策創新能夠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的特權關係來管理經濟。然而,超過半世紀時間,全球金融卻一再徘徊在坎坷和危機中,這其中出了什麼問題?本書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述政治與金融體系的糾葛過程,觀察金融市場的改變及重整。(編按)

文/李昂.韋斯勒班(Leon Wansleben)

走向新的中央銀行社會學:官僚行為者、政策工具和金融體系就是治理的基礎結構

為了理解中央銀行為何在當代資本主義形態中崛起,我們需要了解貨幣當局如何學會使用可用的特定干預工具,以實現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期望的結果。這涉及利用央行專有的基礎結構權力來源,尤其是金融系統提供的權力。這也表示,基於央行對資本主義進程可治理性的主張,政策成功的目標和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長時間下來,央行在更廣泛的總體經濟政策框架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作為官僚行為者的央行官員

這個論點包含三個組成部分。首先,我認為貨幣政策絕對是由央行官員自己制定的,而不是由他們的原則或是外部利益團體所決定。中央銀行官員是國家官僚,暫且從重大的制度差異中抽離出來(例如,組織對其自身業務不同程度的控制),所有央行官員都享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並且他們的組織擁有不同的資源可供使用。

用最抽象的術語來說,中央銀行官員利用這個操作的空間及其資源,以確保和加強其組織作為國家內相對自治實體的地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的目標是創造和穩定條件,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實踐與政治、以及社會認同的目標因果聯結起來—簡而言之就是建構一個有利的「產出正當性」框架。

為此,央行官員利用自己的操作空間來試驗和創新政策工具,這些工具不僅建構了傳統政策行為,還幫助央行官員將政策行動與結果因果連結起來—這體現了政治學家通常所說的實施經濟政策的能力。事實上,這些能力不僅是確定的,而且本身就是政策實驗和學習的結果,使得這成為保羅.皮爾森(Paul Pierson)理論中的「政策意見回應」的例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能力可以被建構一樣,產出的正當性也需要被定義。因此,中央銀行官員將試圖對賦予他們的任務的框架和定義、觀察者理解政策的因果框架,以及用於判斷失敗或成功的標準獲得或保持一定的影響力。這還涉及克服他們政策管轄的限制—控制任務之間的分離或關聯,以及控制其管轄範圍之外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政策成功條件的機構和決策。

政策工具

我的方法的第二個要素是優先考慮中央銀行官員試圖回答以下問題的過程:我們如何(重新)設計、啟動和使用我們專有的工具,然後我們可以用這些工具來宣稱對經濟產生可靠的因果影響,以得到政治體系積極認可的結果?換句話說,在尋求目標責任之前、在界定其政策管轄範圍之前,央行官員需要了解自己的治理能力。

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央行官員如何聲稱他們自己的行動有助於穩定、經濟產出以及/或是其他理想的經濟效果?因此,貨幣官員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包括將自己的組織實踐發展成為有效的治理工具。正如我會展示,經濟專家、貨幣市場營運商和中央銀行的其他官員,從一九七○年代起就致力於以具有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方法來完成這項任務。為了給本實證分析提供基礎,我在這裡採用兩個概念,將有助於我們比較不同的創新過程,並闡明中央銀行治理的獨特之處。

第一,操作技術。在執行政策時,中央銀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銀行的銀行。事實上,央行有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發行國家支持的債務;正如亞歷山大.巴卡維(Alexander Barkawi)和賽門.柴德克(Simon Zadek)所寫的,央行是金融體系的核心,為中央銀行提供了「多種工具的廣泛工具箱」。

這兩位作者指出,央行「不僅設定短期政策利率,而且利用大量干預措施。他們決定要部署多少資產負債表來購買資產;他們定義了哪些公共和私人資產有資格進行這類購買,以及如何在這之間分配資產負債表;他們決定要購買多少主權債券和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其他資產;他們設定了商業銀行可以向他們尋求再融資的條件,以及此類業務中哪些抵押品是合格的……。身為金融監管者,央行官員還定義了資本和流動性要求,並利用了一整套額外的監管措施。」

書名:《中央銀行的崛起:貨幣寬鬆與通膨危機的金融有形之手》
作者:李昂.韋斯勒班(Leon Wansleben)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4年8月30日

這顯示大多數中央銀行可以利用廣泛的法定權力和資產負債表交易來執行政策。但此處的問題不只是中央銀行控制哪些業務,還在於央行如何「功能化」(functionalize)或「技術化」(technologize)這些業務,以宣稱對更廣泛的金融和總體經濟過程具有治理能力。

大多數的時候,大多數央行都會利用自己對銀行獲得再融資的影響力來實現這個目的。也

就是說,中央銀行故意改變金融參與者取得國家支持的條件,這是最終結算的手段。更精確來說,這表示當局改變自己的再融資條款,並影響商業銀行之間交易最終結算手段的私人市場條件。後者是非常短期(通常是隔夜)融資的銀行間市場;正如克勞迪歐.博里歐(Claudio Borio)指出的,這些是「金融市場中相對平淡且常常不起眼的 [角落],而中央銀行影響經濟活動的權力最終來源就是這些地方。」

●本文摘自出版之《中央銀行的崛起:貨幣寬鬆與通膨危機的金融有形之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灣商務印書館 經濟學 銀行 通膨 貨幣史 金融政策 社會人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2025年生肖運勢解析出爐!乙巳靈蛇年屬狗、屬猴好運難擋

杜絕職場霸凌發生!菁英領導者應避免遷怒、情緒化管理團隊

看過的書馬上就忘了內容?做好讀書筆記幫助你完整吸收內容

溝通時避免太含糊!直接講重點幫助有效表達,切忌拐彎抹角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