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經50.閱與路/林載爵:出版、編輯,不外乎弄清自己想做什麼,以及什麼值得做

聯經發行人林載爵。(照片/聯經出版提供)
聯經發行人林載爵。(照片/聯經出版提供)

從外部觀察,聯經最受矚目的出版品當屬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及高行健的《靈山》。《中國大歷史》跳脫意識形態,著眼在經濟稅制之於歷代社會體制的演變,從技術層面對歷史提出綜合性詮釋;竣工於1989年,隔年由發行的《靈山》,雖然十年內賣不到三千冊,日後作者高行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也足以佐證出版者目光之獨到。

但時任總編輯,現任聯經出版社發行人的另有見解,他認為自己剛進入出版界後籌劃、編輯的兩本最有意義的書籍,是兩位最重要學者的《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及《國史探微》。當時這兩位學者的著作都還沒有集結成書,或是英文作品沒有中文翻譯,如果不是編輯的努力,讀者就沒有機會閱讀了。

然而,那樣的選擇雖嫌冷僻,卻遵循他個人對出版、編輯工作的原則。若非如此,《中國大歷史》與《靈山》也難以在90年代初期與中文世界讀者相遇。

聯經辦公室一景。(照片/聯經出版提供;攝影/成舍設計)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國史探微》,前一本作者是台灣第一代社會學家陳紹馨的作品,其人被視為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在地化的奠基者;《國史探微》作者為余英時留學哈佛的授業恩師,史學名家楊聯陞,見微知著的觀點極富啟發性和趣味。二位學者的共通點是其論文散見各處,長期以來未有系統性彙編。時至今日,聯經著手整理的兩本著作,仍被學界視為該名學者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思想合輯。

「我始終認為擔任編輯最關鍵的一件事情,是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以及什麼是值得做的。」

依重要性判斷次序然後完成,正是編輯出版事業之於整體社會的意義。說來舉重若輕,卻是聯經賴以走過半世紀的標竿。自70年代開風氣之先推出台灣研究叢刊、譯介西方當代思想著作,至90年代世界經蘇聯解體、六四民運再入變局之際,聯經廣泛關注全球化議題,兼蓄生態、性別、台灣史研究、中國大陸發展,以豐富的思想資源挹注並反映著社會變化。不誇張地說,如果讀者願意爬梳其歷年出版品,或可得出把握台灣社會變革方向的參照點。

聯經發行人林載爵(左二)、總編輯涂豐恩(左一)出席2024台北國際書展活動。(照片/聯經出版提供)

與社會上部分悲觀論調相左,林載爵面對AI時代持正面態度。他認為儘管AI坐擁龐大資料庫,但在系統化組織,令資料轉換成知識的環節仍有嚴重不足。「比如買房子,詢問AI只會得到些不著邊際的答案,但換做房地產專家,可能你們交換幾次意見,他就能按需求列舉理想物件。」林載爵說:「編輯好比這個例子中的房地產專家,他的核心競爭力是創造力。」

聯經社內活動。(照片/聯經出版提供)

林載爵認為,無論媒體環境、傳播媒介如何變化,編輯工作的重心都不會改變,反而越是紛雜的資訊環境,越能彰顯出版社的價值:出版社能夠在南轅北轍的意見中,提供覆蓋面廣,且有思想深度的探討。「到底評論意見中哪些值得關注,哪些必須批評,讀者在形成個人判斷前,需要有完整的著作提供識讀基礎。」

為慶祝成立50週年,聯經出版在今年公布多項重磅出版計劃,包括《聯經中國史》、《台灣原住民文學選集》、《追憶似水年華》以及《源氏物語》。其中《追憶似水年華》與《源氏物語》兩部東西鉅著均為全新譯本,《台灣原住民文學選集》則納入族語文學,勾勒原住民族文學發展動態,《聯經中國史》更與1982年全套十二冊的《中國文化新論》遙相呼應,以更宏觀的視野再探歷史。

與其稱前述規劃是秀肌肉的火力展示,不如視之為聯經敞開胸襟,將能力所及的一切交予社會大眾檢視——一間五十歲的出版社究竟能做出什麼成績。「如果創立50年還在做十周年便辦得到的事,反而是不稱職了。半世紀以來聯經培養起哪些能力,因此能夠支撐起這麼龐大的出版計畫,這是我們想和讀者溝通的事情。」

一間定位清晰的出版社,實際上是無數出版品、一代又一代的出版人共同累積的成果。即便近年指稱人文風氣衰退的異音頻出,聯經依舊不改本色,「環境變化再大,人關心的議題永遠不會變。」林載爵說:「人是什麼,人跟自然、土地的關係為何?人與他以外的世界有什麼樣的聯繫?始終以人為中心,建構知識系統,聯經關心的就是這樣的人文價值。

「『開拓知識,再創經典』,是聯經過去,也會是下一個五十年最重要的工作。」

👉慶祝周年!7/15前,聯經全書系任選兩本即享85折優惠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經50 聯經出版 林載爵 琅琅專題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大雪進補吃什麼?注意「雙腳保暖」能減少呼吸道感染機率

總覺得事事不如意?若想實現願望,得妥善運用吸引力法則!

從毛色能看出貓咪個性?黑貓其實是徹頭徹尾的「撒嬌鬼」

步入中年生活更自在!獨活女性細數年輕曾遭受過的異樣眼光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