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台南/為什麼台南能推動老建築活化?「舊料新生」延續集體記憶

(圖/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官方臉書專頁)
(圖/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官方臉書專頁)

2024年迎來年!這座古城乘載著悠久的歷史脈絡與豐富的文化傳承,很多人都深深地被四百年累積堆疊而成的古蹟、飲食風味、民俗文化給吸引,也許我們沒辦法像穿越小說一樣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仍能透過不同方式走在這條歷史延續的道路上。

琅琅悅讀「——0到400之間」專題,在各頻道陸續推出與台南相關的精彩內容及系列活動,除了介紹眾多作家書寫的文章書籍、名人聲音朗誦故事的溫度傳遞,也邀請你分享自身與台南的珍貴刻印與連結。(編按)

文/渡邉義孝

佳里的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是很了不起的地方。做建築保存和再生,首先,不只是當事者,必須要從讓一般人認識建築的價値開始。但是,物件如果是一兩個就還好,作為「面」大量保存的話,光只是讓人認識建築價値也不夠,有必要從制度上、又或是實物上建立支持系統,那就是行政單位應該負責的範疇之一了。在臺南,確實有這方面的保障支持系統,看了建材銀行以後,我如此深深相信。

在建材銀行和陳老師學到的內容,希望大家可以對照筆記參看。但是,我並不是把全部的想法都記在筆記上。

各式各樣的建材,無邊無際地排在棚子、庭院和貨櫃的地板上。在觸碰的時候,我完全被無法表現的、不可思議,或說是奇妙的感慨所包覆了。因為我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陳老師,不可能一個人呆站著,我只好拚命揮掉那種奇異的感覺,用力地把陳老師和工作人員說的話,記在筆記上。

就算是這樣……。那時候的感覺,現在仍然可以淸楚召喚出來。我的耳邊,像是聽到了舊建材的「聲音」。無數的「聲音」,充滿了那個場所。

譬如,那裡放著斗拱的「斗」,像是有點靜定的表情。日本的話,這種組物*(傳統木造建築柱頭的部件)幾乎只限於佛寺或神社使用,臺灣就連古老的民家也常使用。色彩幾乎剝落了,是因為在屋頂邊的高處過了百年吧。被歲月削到極平滑的形式,帶著一股氣韻。

或是窗框和玻璃窗。從住宅卸了下來,現在也還是「建築之眼」,有點波浪狀的凹凸窗,沾上了多少次手痕又被打磨到乾乾淨淨呢?到了晚上,窗子上大概會映上全家人的模樣吧。還有,被人握著手、過了一輩子的門把……也保管了很多在臺灣的暴雨和嚴酷日曬中守護了人們的屋頂瓦片……並非是單一個同樣境遇的東西,建材的故事百百種啊,我甚至錯覺,眞有那麼多聲音,響徹在我的心中。

我聽到的聲音,或許並非虛幻。不過,環繞著建築周邊的,人們的生活、記憶、事件和紀錄,因為有這些累積,都市的歷史才得以形成,這也是眞實無誤的。當我們能實在感受到歷史之時,眼前的城鎭街道,才首次成為立體式的故事空間,開始對我們說話。

描繪日本時期臺灣一般人的悲喜交集的故事,陳柔縉曾在《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的前言這麼寫:「時代不專屬於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記憶不能只靠幾座古蹟和英雄書上的幾個人,故事不計大小,都値得流傳。」

書名:《臺南日式建築紀行:地靈與現代主義的幸福同居》
作者:渡邉義孝
出版社:鯨嶼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4月8日

「有了能看得見風景的故事,才能享受那時的歷史。人們實際說的話、衣飾和風貌、人和物的動作、甚至是天空的樣子……這些風景都齊備了,才能看得情景。也就是說,細節很重要。」

和陳柔縉可能是不同的文脈,但我認為這裡所說的「細節很重要」,這種觀察者的態度,正是建築探訪中必須發揮的部分。不只是奪人眼目的壓卷般巨大量體,我希望盡量不錯過那些別人不小心看漏的設計細節。想讓設計者有意放進去的思想和機智或玩心,也能流進自己的心裡。那些想法和記憶,在建築解體後依然存在,應該也還刻在種種的建材和零件上吧。

因此,到了現在,我也還把它們記在筆記上。前陣子,因為意外事故而遠行、和我同一個世代的陳女士說的話,我記了下來,以作為自己的「旅行座右銘」。

●本文摘選自鯨嶼文化出版之《臺南日式建築紀行:地靈與現代主義的幸福同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LOG IN 台南 台南400 日治時期 建築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大雪進補吃什麼?注意「雙腳保暖」能減少呼吸道感染機率

總覺得事事不如意?若想實現願望,得妥善運用吸引力法則!

從毛色能看出貓咪個性?黑貓其實是徹頭徹尾的「撒嬌鬼」

步入中年生活更自在!獨活女性細數年輕曾遭受過的異樣眼光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