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台南/隨楊逵腳步到府城 入獄12次仍勇敢向世界呼喊

楊逵文學紀念館 記者李文德/攝影;聯合報系資料庫 李文德
楊逵文學紀念館 記者李文德/攝影;聯合報系資料庫 李文德

2024年迎來年!這座古城乘載著悠久的歷史脈絡與豐富的文化傳承,很多人都深深地被四百年累積堆疊而成的古蹟建築、飲食風味、民俗文化給吸引,也許我們沒辦法像穿越小說一樣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仍能透過不同方式走在這條歷史延續的道路上。

琅琅悅讀「——0到400之間」專題,在各頻道陸續推出與台南相關的精彩內容及系列活動,除了介紹眾多作家書寫的文章書籍、名人聲音朗誦故事的溫度傳遞,也邀請你分享自身與台南的珍貴刻印與連結。(編按)

文/林皇德,臺南一中105級科學班

●壓不扁的玫瑰綻放於此:勇敢地向世界呼喊

○文學之路堅信總有一天走向百花齊放的新樂園

人,因為他曾做的事而偉大;夢,因為被實踐而偉大。要了解一種大人格,不光只是要看他的自傳,讀他的作品,更應該走他走過的路,呼吸他呼吸過的空氣。

在大目降出生的楊逵,用自己的堅持,走出了獨一無二的人生道路。當大家做著白日夢時,他早已將理想落實在生活中。他的民本思想在社會運動中、在文學史上大放異彩,他以悲憤的血淚痛訴社會的不公不義,在作品中展現人世永恆的希望。

楊逵文學路,在新化地區文史工作者的規劃下,早已清晰呈現,映現在楊逵文學紀念館之中。紀念館於二○○五年落成啟用,新潮的外表底下承載著無數楊逵的作品、字跡和夢。解說員滔滔訴說楊逵的故事和他在新化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壓不扁的玫瑰」是這個特展的名稱,跨越戰前戰後八十載,楊逵正如他的這篇著作般展現著臺灣精神,孜孜矻矻地開拓他腳下的這塊土地,更用筆耕種自己的心田。

下午兩點,新化老街上並沒有太多人潮。風格相異的舊式洋房夾道而立,早期居民的一番用心,使得這個臺灣小鎮的街頭揮灑著歐風色彩,在紅磚與黑瓦之間,以希臘羅馬的柱式、西方古典的圖紋,鑴刻出另一種風情。

離開大街,轉進小巷中蜿蜒前進,楊逵結婚後的居所就在菜市場附近,但原本的屋子已被拆除,剩下綠色的鐵皮與私人的停車場。一九二九年楊逵與葉陶在新婚前夕被捕,出獄後在此居住不到半年,便被迫離開了。看著路旁淺綠的鐵皮寂寥的依附在水泥建築邊,似是格格不入,彷彿極權統治下楊逵的處境。他為農民抗爭、為自由奮戰,即便被日本政府和國民政府視為麻煩人物,他仍然不改初衷,為窮苦人民奮鬥著。

菜市場附近,紅磚小路引領著大家走向新化最古老的建築:蘇家古厝。傳統三合院式建築,中間走道兩旁掛滿了蘇氏家族所寫的書法,包含各種字體。樑柱、牆上刻寫著多副對聯,坐在高椅上,有如置身於古代的書院裡,感受到一種大家族的風範。

觀音亭,這座祭拜觀世音菩薩的廟宇,雖然是極為莊嚴的宗教勝地,卻也與庶民生活緊密相連。

廟前廣場是楊逵和同伴一起玩樂的地方,現在兩旁排列著民家與商店,默默看守著這塊園地。

觀音亭前的廣場帶給楊逵歡笑,而他在舊家前的大馬路上,卻遭遇到極大的衝擊。現今的中山路與大同街口,就是楊逵小時候的住所,幼時的他目睹日本鎮壓西來庵事件的軍隊,從家前隆隆而過,猶如黑水中竄出的惡龍,吞噬了革命的火苗。

舊家對面,曾是童養媳梁氏的家。楊逵最後拒絕了與梁氏的親事,他不願自己的人生像舊時婦女的小腳一般,扭曲變形,因此從臺南第二中學校退學,遠渡日本,尋找自己的夢。而今,中山路上車潮川流不息,街市喧囂,楊逵與梁氏的老家都已不在。昔人已逝,但舉目四望,周遭的景物卻都鮮明起來,彷彿擁有生命,在自我述說一段故事。

沿著中山路直行,來到了新化國小,這裡曾是楊逵就讀的公學校。在沼川定雄老師的指導下,楊逵開啟了文學閱讀的世界,進入到一個嶄新的天地。雨果的《悲慘世界》裡,那驚天動地的大革命,那改過自新的尚萬強,都來到楊逵的眼前,帶領著他撥開眼前的迷霧,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天色逐漸昏暗,文學之路通往了楊逵與葉陶曾經同遊的虎頭埤。經過七月的接連大雨,大量的塵泥湧入,湖水不再清澈,呈現混濁的土黃,在暮色中更顯暗沉。湖泊周圍,綠樹依舊蒼勁,滿溢著清脆的鳥鳴。或許這看似塵埃滿布的土黃,才是人間真正的顏色。

楊逵深深期許這社會能夠互助合作,一起努力,而非階級對立,互相攻擊。他冷靜的論調、質樸的風格,發揚了不屈不撓的臺灣魂,和一種執著的行動力量。

他背負著農民的希望,寫出一篇篇批判極權、喚回公義的文章,對他而言,整段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競賽,一路上遇到了許多阻礙,但仍然賣力地踏出每一步,期盼地注視前方無比耀眼的未來。

一生入獄十二次,歷經日本殖民、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現實將他的臉龐刻鏤成老朽的枯木,但他仍堅信有這麼一天的到來:

老幼相扶持一路走下去,走向百花齊放的新樂園。

○文學地景楊逵文學紀念館

一件歷史事件,能被記錄,被人們存放在腦海深處的並不多;一個人,能流芳百世,甚至建了一間展館來紀念,更是少之又少。楊逵,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母」,不僅開啟臺灣人的民族意識,更開拓了臺灣文學的版圖。

楊逵文學紀念館,一個接觸文學、感覺文學、聆聽文學的殿堂,藉由文物、資料的展示,我們近距離接觸楊逵,緬懷這永遠「壓不扁的玫瑰」。漫步在館內,時時可以感受到設計者的用心。

入口處的玻璃面上鑴刻著楊逵的自傳,道盡自己一生秉持的理念。玻璃後方的櫥窗展示著楊逵長年寫作的空間。一張老舊的躺椅隨意鋪著簡單的毯子,暗色的拖鞋散落在榻榻米上。前方一張小小的桌子是他寫作的地方,桌上深深淺淺的紋路是他動筆的手長時間摩擦桌面留下的痕跡。

進入展覽室中,左側是他的友人資料,象徵他人格的精鍊過程;右側則是文人和楊逵子女對他們敬重的楊氏夫婦的各種描述。楊逵和葉陶的頭像分立兩側,遙遙凝視著來訪的遊客。

〈春光關不住〉,背景為皇民化時期的臺灣,主角是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年紀較長的青年都被徵調前往戰場,主角和學生們變成為國家勞動的「皇軍」,一名娃娃兵發現一株被壓在水泥牆下的玫瑰花開始,它頑強地生長著,甚至含苞待放。娃娃兵要求主角將這株玫瑰花寄給家中孤單的姐姐,希望她能得到一些溫暖。後來,這株送到姐姐家的玫瑰花,生長得十分茂盛,開出了鮮紅的花朵。

人生固然有許多艱難困苦,特別在異族侵佔之下;但我總覺得,只要不慌不忙,經常保持鎮靜,就是被關在黑壓壓的深坑裡,時間也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這一棵重重地被壓在水泥塊底下的玫瑰花的故事,不是蠻有意思嗎?(〈春光關不住〉)

這是楊逵被監禁在綠島時寫下的作品,即使失去自由,他依然讚美困境中茁壯的生命,驚嘆高壓統治下,依然有璀璨的前景等著我們。

楊逵的英靈寄宿在這紀念館裡,與每個炙燙的靈魂共鳴。

○文學地景新化街役場

坐落於楊逵文學紀念館旁,遠遠看去就像一間歐洲的戲院,仿歐洲晚期的文藝復興式樣,有著特別的圓弧門廊和黑色系的磚牆襯托著它的安靜和典雅。這裡是新化街役場,跳脫當時公共建築的做法,展現東西文化交流和工匠們的無限創意,到現在都是新化重要的歷史指標。

「新化移動的古建築」其實本來就是一隻充滿熱忱的蒼鷹,左右兩扇方形窗,像一雙銳利明亮的眼,而兩側的裝飾簷牆,更如一對伸展的翅膀。站在街役場的前面,不僅感受到四面八方的喧鬧烘托出的片刻安寧,向前望,那延伸兩旁的水平簷線彷彿老鷹展翅,盯視著人們。

「街」是日治時期行政區的名稱。臺灣在二戰終戰當時,共設有五州、三廳,下轄十一市、五十一郡、兩支廳,與六十七街、兩百六十四庄。街、庄差不多等同於今日的鄉、鎮、區。街役場則是當時公部門的辦公處所,類似今日的鄉鎮區公所。

新化街役場落成於一九三四年,由當時的街長梁道先生捐出土地而興建,二戰後也一直是新化鎮公所的所在地。一九九六年,鎮公所遷離原址,加上政府推行都市更新計畫,這老建築被拆除的命運似乎無可避免,地方人士愛惜它的價值與歷史地位,在二○○○年籌款以移屋的方式,使得新化街役場得以保存下來,成為現在的古蹟餐坊。在各界努力下,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被大家的熱情和愛心化解了,十條大繩子牽引出現代經濟發展與歷史文物之間的戰鬥。以陸上行舟的方式,將建築物移動了數百公尺,數千參與活動的民眾本著同樣的心,傳承了新化在地的人情味。

新化街役場是日治時期新化地區的行政中心。對於日本政權的統治,楊逵常在作品中表露不滿。

〈犬猴鄰居〉裡穿和服的鄰長陳輝被比喻為犬,穿洋服的甲長劉通被比喻為猴。劉通經常將政府配給制度中的豬肉、布等物品據為己有,甚至變賣圖利。村子裡有個盲婦,每天辛勤種菜,養活唯一的兒子林堅。後來林堅要入伍當兵,陳輝跟劉通居然連林堅要去哪裡服役都搞不清楚,一個說要去印度,一個說要去美國。淳樸的盲婦仍視為國出征為莫大的榮耀,仔細的替兒子打點行李,卻不明白人民的性命就被這些無良的官員們盲目地擺弄著。

〈模範村〉則描述某個村子獲得了模範村的榮譽。但實際上對百姓生活的改善一點幫助都沒有。

為了建設模範村,所有樹枝都必須修剪整齊,水溝也要鋪上水泥;房子整體外觀要一致,因此沒人住的破房子也要裝上統一規格的鐵柵欄。屋外不能堆放雜物,因此農具、木柴等物品都搬進屋內,壓縮了生活空間。廳堂要換上日式的神龕與日本國歌的掛軸,百姓只得將平日祭拜的媽祖偷偷藏在床底下。而建設過程所需的經費都要百姓負擔,戇金福就因為不斷被保甲催繳款項,最後自殺身亡。

有人說,楊逵身上具有一種永不妥協的反抗精神。現實的政局變化萬千,而不變的是人們心中對於幸福國度的追尋。

○順道一遊老攤刨冰、雞蛋糕

新化老攤刨冰位在新化舊市場附近,一九五七年開始營業,很多新化人是從小吃到大,現在傳承至第三代,排隊的人龍還是一樣綿長。

店裡使用的糖水,用黑糖、冬瓜糖及蜂蜜一起熬煮。配料有紅豆、綠豆、芋頭、薏仁、仙草、杏仁豆腐、愛玉、鳳梨、粉圓、粉粿……等等,每一樣都是自家費時熬煮製作,品質自己掌控。

冬天到來的時候,老闆會改賣雞蛋糕跟紅豆餅。雞蛋糕的模具並不是直接連接在瓦斯爐上,而是像日本傳統的鯛魚燒一樣,一支支獨立操作,放在爐火上烘烤,更加考驗老闆的功力。

書名:《府城文學地圖 2:大臺南區》
作者:林皇德, 臺南一中105級科學班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4月29日

○順道一遊菜市場黑輪伯

黑輪伯的攤子位於菜市場外,遠遠望去,坐落在街角,感覺不是十分醒目,卻又不可能不發現它的存在。黑輪的味道較為清淡,有別於市面上過鹹的味道,吃起來富有彈性。菜頭則是切成大大一塊,因此要用湯匙邊切邊吃,入口即化。此外,菜頭的甜味也被逼進湯裡,使得湯頭更加清甜芬芳。喝湯也是一門學問,因為食材浸在湯中,有部分味道融入湯中,建議在湯中多灑一些蔥提味。

店家也有賣大腸,搭配黑輪頗有一番風味。豬皮也是味覺的一大滿足,不但適合單吃也可搭配胡椒,又可以配合湯頭吃,軟中帶Q,嚼勁十足,滿口的豬皮香,令人不禁一口接一口。

●本文摘選自遠流出版之《府城文學地圖 2:大臺南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楊逵 LOG IN 台南 台南400 文學 文學之旅 我們記得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致每個不得母親關愛的女兒:請相信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