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鑽石貴、房價高,水卻能便宜購買?物品價值並非取決實用性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謝宗博

邊際決策

水是必需品都這麼便宜,鑽石沒什麼用為何那麼貴?

請記住這句話:理性的決策,看的是邊際

◇◆◇◆◇

Zumbo:

身為一個收入不高、生活拮据的人,我對價格特別敏感。生活中,有許多價格我無法理解,例如為什麼房價這麼高?為什麼鑽石那麼貴?

我同時也是實用主義者,我認為真正有用的東西其實很便宜,比如水、米、油、鹽,甚至對人類至關重要的空氣都是免費的。但似乎真正昂貴的物品,如鑽石、珠寶、名牌包包等,並沒那麼必要。

對此我當然感到高興,至少我們這些窮人還能生活下去。但我不明白的是,價格不是應該與產品的實用性成正比嗎?為什麼越實用的東西越便宜,而越無用的東西反而越昂貴呢?

◇◆◇◆◇

19世紀的家也曾對類似的問題感到困惑:為什麼對人類生存極其重要的水價格低廉,而相對不必要的鑽石卻價值連城?

被譽為西方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劃時代著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了這個悖論,也就是所謂的價值悖論。

針對這個問題,古典經濟理論並未提供充分的解釋。直到19世紀70年代,隨著邊際效用學派的出現,提出了邊際主義觀點,經濟學領域因此發生了全面的變革,即所謂的「邊際革命」。

這場革命使經濟學從關注生產、供給和成本的古典經濟學,轉向重視消費、需求和效用的現代經濟學。

邊際革命始於19世紀70年代初,持續至20世紀初,共歷時約二三十年。英國經濟學家威廉·史坦利·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創立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里昂·瓦爾拉斯(Léon Walras)和奧地利學派創始人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是邊際效用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在70年代初分別發表了各自的代表作,共同探討了一個核心問題: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

價值,並非來自實用性

邊際主義強調,在價值決策中,最關鍵的是邊際效用,也就是最後一個單位的消費品或產品對個人的重要性

比如說,家裡買了一輛車方便外出,這輛車的價值相當高;如果考慮到第一輛車維修時需要備用車,那麼第二輛車也頗具價值,但相比第一輛車來說就稍微遜色一點了;至於第三輛車,其價值則遠不如前兩輛。鑑於汽車的價格,一般人不太會購買三輛車,因為對於車主來說,第三輛車的價值可能低於其售價。

這樣的思考方式正好可以解釋「水與鑽石」的價值之謎。

物品的價值是根據其帶來的邊際效用來決定的。水雖然是生命必需品,但由於水資源相對豐富,因此無論多喝或少喝,對於個體的效用影響不大,所以水的價格相對低廉。

相對地,鑽石由於其稀有性,多擁有一顆對個人的高,比如可以提升個人氣質或用於炫耀,因此相較於水這種生活必需品,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來購買鑽石。正因為這個原因,鑽石的價值遠高於水。

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決策,我們所關注的通常不是極端的二選一,而是在「多一些」與「少一些」之間做出權衡,即衡量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

舉例來說,當決定如何在食品和衣物上分配預算時,我們通常不會選擇只買衣服不吃飯,或是只吃飯不買衣服,而是會在兩者之中選擇哪個多買一點,哪個少買一些,藉此達到平衡。

這種選擇,就是典型的邊際選擇。

經濟決策需要邊際主義

要了解為什麼人們總在邊際上做決策,我們首先要明白「邊際」是什麼。邊際(margin),指的是邊緣、額外或追加的部分。舉例來說,一張A4紙的四個邊就是紙的邊際。在經濟學中,邊際是指由於某個變數改變而產生的數值變動。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邊際是指對整體來說,最新增加的一個單位所引起的變化。例如,邊際成本是指增加每一份產品或產量時所增加的成本;邊際效用則是指每多消費一份商品時,所帶來的整體滿足程度的變化。

自從邊際主義出現後,它就迅速被應用到經濟決策的各個層面,包括投資決策。

假設你的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新產品,預計投入成本為500萬元,預期收益為700萬元,利潤為200萬元。但在投入了400萬元後,發現完成開發所需的成本增加到200萬元,而由於市場競爭,預期收益降至500萬元。

這時候,你需要做出決策:開發這個產品是否仍有盈利?是否應該繼續進行?

從整體成本來看,開發成本增加到600萬元,但收益只有500萬元,意味著將虧損100萬元。這顯然是一個失敗的產品開發計畫。但如果不繼續開發,已經投入的400萬元也無法收回。看來,無論是繼續還是放棄,似乎都會虧損。那該如何抉擇?

從邊際效用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我們來計算一下繼續開發產品的邊際效用。

若選擇繼續開發,額外的成本將是200萬元,而預期的收入將達到500萬元(之前沒有任何收入),因此邊際收益為300萬元。既然邊際收益為正,這意味著應該繼續開發。

那為何從總收益和邊際收益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結果呢?當我們只計算總收益時,似乎整體是虧損的。但這忽略了一個要點:若停止開發,已投入的400萬元將全數虧損,而繼續開發則可將總虧損降至100萬元,這差額即是邊際收益。

書名:《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 掌握底層邏輯,提升認知高度的33個經濟學常識問答》
作者:謝宗博
出版社:讀書共和國/拾青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20日

這意味著,繼續開發可以將虧損從400萬元降至100萬元。即便知道這個專案最終會虧損,減少虧損也算是一種收益,因此選擇繼續開發是合理的。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企業雖然每年都虧損,卻仍能持續經營。因為在初期,這些企業已投入巨額資金於固定資產,如建設廠房、購置設備等。一旦放棄,這些投資將化為泡影。即使從平均成本來看似乎是虧損的,但這些成本中包含了固定資產的折舊,這些並非新增開支。

實際新增的只有材料或人事費用等邊際成本。只要最終產品售價高於這些邊際成本,就能產生邊際效益,因此繼續經營是值得的。

●本文摘自讀書共和國/之《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掌握底層邏輯,提升認知高度的33個經濟學常識問答》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拾青文化 商業財經 經濟學 邊際效益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好」的愛有邊界,和父母設立界線建立健康家人關係

比讚美更有效的溝通方法 「不否定」讓意見想法交流更順暢

景氣變動無法避免!是什麼使物價變動?物價可以控制嗎?

你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嗎?終結自我破壞是一生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