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裝備的自由潛水:只靠一口氣閉11分鐘、潛入海下160公尺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大部分研究都在船上進行,而作者以賭上性命的勇氣潛入深海八百公尺深,將震撼的生命體驗寫進《深:海洋怪奇物語》。海洋呈現出如深邃宇宙般令人膽戰心驚的美,而人類則展現出陌生而奇妙的另一種生命形態。

深海彷彿是陸地的顛倒世界,甚至比陸地更黑暗、更讓人驚呼連連。海洋動物跟我們之間甚至並沒有太大不同,牠們跟我們共享類似的遺傳基因,鯨豚的「回聲定位」能力猶如人類的「盲視」、我們跟鯊魚一樣具有磁感能力;透過,人類也能轉變成適應巨大水壓的深海動物。(編按)

文/詹姆斯.奈斯特(James Nestor)

我開始展開對自由潛水的研究,試著去了解選手們的說法,他們提到了人體與生俱來對潛水活動所做出的反應。我發現這些觀念是我母親絕對不相信、而且絕大部分人都會質疑的。但這種奇異的現象卻是千真萬確的,而且它在科學上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哺乳動物潛水反射」,或者更有煽動力的稱為「生命總開關」,這樣的生理現象已經被研究了超過五十年。

「生命總開關」是生理學家佩爾.蘇蘭德於一九六三年為此生理現象的命名。它指的是當人類臉部浸入水中,大腦、肺臟和心臟以及其他器官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當我們潛得越深,這樣的生理反射現象就會越強烈,甚至會引發生理發生轉變進而保護我們的器官適應外界巨大的水壓,最終將我們的生理轉變成一種有效率的深海生物。自由潛水人探索這種生理現象並且適應它,提升潛水能力而能潛得更深更久。

人類古代文化中,已經對此生命總開關有一定的了解,並且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利用這種能力採集數十公尺深的海綿、珍珠、珊瑚和海洋中的食物。已知十七世紀時期,加勒比海、中東、印度洋、南太平洋等地都有來自歐洲旅者的目擊紀錄,這些歐洲訪客親眼見到當地人徒手潛入超過三十公尺深,並且一口氣在水下停留長達十五分鐘。這些目擊紀錄已經是好幾百年前,若真的有什麼關於人類徒手深潛的祕訣曾經存在也已經在這數百年間失傳了。

我開始好奇一件事:假如,我們遺忘了原本就具有的深潛本能,我們究竟還失去了哪些其他的生理反應能力?

接下來有一年半的時間,我試著為這個問題尋找解答。探索的足跡從波多黎各到日本,從斯里蘭卡到宏都拉斯。我親眼見到人們潛入三十公尺的水深,並將衛星追蹤器刺入大白鯊的背鰭;我搭乘特殊製作的潛水艇進入數百公尺深的深度,見到深海水母以發光互相溝通;我和鯨豚互動交談;我和世界上最大的獵食者對視;我半裸著濕透的身子和一群研究學者處在一個充滿氮氣的水下密閉室中進行生物觀察;我體驗了在水中零重力的漂浮。經歷了暈船、被太陽曬傷、移動上萬公里的長途汽車旅行,最終我到底發現了什麼?

我發現,人們與大海之間的聯繫,遠比他們所想的還要更深、更緊密。我們受海洋孕育。每一個人生命的開端,都是始於漂浮於羊水之中,羊水的組成接近海水,人類在母體中從胚胎發展的初期,具有魚類的特徵。一個月大的胚胎首先生長出來的並不是腿而是鰭狀構造,決定發展成鰭或人類的手所牽涉的基因差異度很低。滿五週的胚胎已發展出具有兩個腔室的心臟,這也是魚類的共同特徵。

人類血液的化學組成與海水成分具有驚人的相似。嬰兒時期的人類如果被置入水中,天生就懂得蛙踢動作,而且能毫不費力地閉氣四十秒,甚至勝過許多成人的閉氣能力。我們是在開始學會走路後,漸漸遺忘了這與生俱來的閉氣能力。

隨著我們的生理成熟,我們發展出某種兩棲能力,這股潛藏的能力讓我們能夠進入不可思議的深處。如果我們是在陸地上承受大深度環境裡的壓力,我們會受傷甚至死亡,但是在海中不會,海洋裡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裡有著不同的規則,是陸地上的我們必須用不同的心態才能理解的新世界。

當我們對大海探索得越深,就會得到更多神祕而超然的認識。

當我們研究範圍僅只是數百公尺深,人類與海洋的聯繫是純生理性的,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血液中嘗到類似海水的鹹味,我們可以在八週大的人類胚胎中發現類似鰓狀縫隙,我們現在明白自己的兩棲能力是來自哺乳類的潛水反射,這和海洋的其他哺乳類動物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若超過人類能生存的兩百一十公尺深,那裡的海洋與我們僅存的聯繫,是潛藏在我們體內的特殊感官。你可以從觀察棲息在大深度環境裡的生物中得知。

像是鯊魚、海豚或是鯨魚,牠們為了生存在無光、寒冷而且充滿巨大壓力的環境裡,都發展出非常特殊的感官能力,以利在那樣的環境中導航、溝通與觀察。我們的體內也有著類似的超感官能力;在我們體內還能找到一個總開關,能讓我們的生理切換成深潛模式,這種功能是演化早期當我們還屬於海洋群體時所殘留至今。絕大多數的人們平日不會使用這股潛藏能力,但當我們的生理迫切需要的時候,就會觸發這項能力。

海洋與我們的關聯、我們和海洋物種之間共享著相似的遺傳基因,正是這種聯繫,吸引著我持續探索這項運動。

在海平面,我們是自己熟知的狀態。血液從心臟流向四肢與器官,肺部吸入空氣並且排出二氧化碳,大腦中的神經突觸群以大約每秒八次的頻率觸發訊號,我們的心跳大約是每分鐘六十到一百下,我們用陸地的方式去看、感受、品嘗和嗅聞。我們的身體已經非常適應陸地的環境。

在海平面時二十公尺以下,我們不再是原本所熟知的狀態。心臟搏動的速度可能降到平常的一半,血液從四肢流向身體的核心重點器官,肺部因外界壓力而坍縮到原本大小的三分之一,大腦突觸的觸發頻率降低,一般性知覺轉而較為麻木,此時的大腦進入平穩的冥想狀態。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潛到這個深度,並且察覺體內的這些變化。但有些人選擇往更深處去。

在海平面下九十公尺處,我們會經歷更巨大的變化。在這個深度下的水壓是海平面壓力的九倍,器官體積會坍縮得更小,而心臟跳動的頻率將降低到原先的四分之一。在這個深度裡,清醒的潛水者其心率比陸地上的昏迷者更緩慢,來自感官的知覺訊號進一步減弱,大腦進入夢境狀態。

在海面下一百八十公尺處,環境壓力已經是海平面的十八倍,這樣的環境對人類而言太過極端無法承受。極少有自由潛水者嘗試這樣的深度,倖存下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人類無法抵達的深度,其他動物可以。有紀錄觀察到鯊魚能潛入的深度,遠遠超過一百八十公尺深,牠們在深海的環境中所仰賴的感官能力與人們所知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項就是磁感,在深海中牠們能感受地球熔融的核心發出的微弱磁場訊號。有一些研究推測,也許人類曾經也有過磁感的能力,並且在這種能力的幫助下,達成自古幾千年來人類遷徙穿越大洋或沙漠的紀錄。

書名:《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
作者:詹姆斯.奈斯特(James Nestor)
出版社:好人出版/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3年1月17日

海面下超過兩百四十公尺深,這絕對超出了人類生理極限,但仍然曾有一位奧地利籍的自由潛水員甘冒死亡風險,抵達這個深度(奧地利籍的自由潛水員赫柏特.尼奇於二○一二年以二百五十三.二公尺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海面下三百公尺深,那裡的海水酷寒,幾乎沒有光。動物感知環境的方式不是用看的,而是更倚重聽覺。憑著優異且敏感的聽覺能力,鯨豚透過回聲定位,其聽覺解析度可以「看見」距離七十公尺遠如米粒般大小的金屬顆粒。牠們可以僅憑聽覺辨識出九十公尺外的球是空心的桌球或是實心的高爾夫球。在陸地上,受過聽覺訓練的盲人也能透過聽覺辨位而在人行道上騎自行車、在森林步道上慢跑,並且透過聽覺感應到三百公尺外的建築物。只要適當訓練,我們都能不透過眼睛就能看見。

在海面下七百六十公尺的深度,無光環境中的海水是永恆的黑,水壓高達海平面壓力的七十五倍。對於棲息在這個深度的生物而言,生存危機潛伏在四周。電鰩發展出利用自身產生的電脈衝狩獵捕食並保護自己。科學家也發現人體細胞也都帶有電荷,西藏佛教的僧侶透過修練內火冥想,學會在嚴寒的冬季中保持身體的溫暖,其原理也和控制細胞裡的電荷有關。英國的研究發現,透過電荷在細胞裡的進出,人類不只可以自體產生熱量,甚至能夠治癒某些疾病。

●本文摘自好人出版/《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讀書共和國 自然科普類 自由潛水 海洋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屬於莊子與尼采的孤獨星球:理想人物所具備的形象內涵

職場年輕人最怕哪種上司?「完美」票選為最難接近原因

家境貧寒中輟生靠心態致富:做好兩件事情改變人生

想給意見避免直話直說 「肯定後表達情感」讓你的話更重聽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