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裡找到「無限自由」,老莊人生哲學:要認識自己
作者辛意雲是國學大師錢穆的關門弟子,以現代觀點講述莊子和老子的思想,希望讓人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奧祕並實踐於現代生活。莊子以幽默寓言,帶大家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和生活經驗中找到無限的自由;老子的微言大義彰顯無為而為,如何以真實突破內心格局領悟「道」?這本書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在現代焦慮氛圍中找到一絲安定。(編按)
文/辛意雲
〈逍遙遊〉超脫世俗價值的限制和眼光,放下比較心,拋開身外之物,不需刻意有為,就能發現最無限的自由。
▋自由是什麼?
莊子首先提出了人類生存的環境,是如此的無限,相對於你我實際生存的環境,多麼狹窄。人們憑著這有限的時空經驗,去論斷人該怎麼活,會不會準確?這是人當思考、反思的。
當人類的文明開始,人有意識地問這個世界:「世界如何誕生?」、「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將歸往何處?」、「人能自主嗎?」、「人能獲得自由嗎?」自由就是自主。這就是人跨入「人」的世界,脫離動物世界了。基本上動物只有動物意識,動物意識就是一點簡單的辨識,例如這個可以吃、這個不可吃;危險、不危險,然後以求生存。動物意識或者可說是簡單的記憶、辨識、基本達成生存的簡單認知。
而人跨入了人的世界,脫開動物世界,是人特有的「意識思維」開展,這是動物沒有的,也是人與動物的分水嶺。我們從這個地方看,看到所謂人類哲學的發展。西方古希臘在哲學上提出了構成宇宙的物質世界,其本質是什麼?其物質結構是什麼?此外像古埃及、古以色列、古猶太、古印度提出了神?神為何要創造這個世界?其為何要創造人?至於傳統中國就是問:什麼是人?什麼是人性?全世界只有傳統中國的學術直接說人性出於人特有的意識思維,我們稱這意識思維為「覺」、覺性—覺醒。
▋佛教、儒家、道莊
雖然佛教在印度也講「覺醒」,這兩個覺醒的思想只在這裡重疊,但在覺醒後的發展方向則不相同。佛教是要離開現實的人生,放棄感官知覺,認為感官知覺帶來的全是虛妄、不真實的,這就像我們看到棍子插在水裡,棍子是折斷的樣子,實際上這是錯覺。我們感官知覺會有很多錯覺,然後我們的生活是憑著感官知覺的,所以這帶給人類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錯亂,然後年紀越大、錯亂越多,指的是在現實社會裡所要追求的名、利、慾望等等,所以佛教說我們要覺醒拋開這來自感覺知覺的妄相妄念。
可是儒家,也就是孔子則說我們要覺醒尋找最真實的自我。是以《論語》一開始說「學而時習之」,「學者,覺也,效也」,這句是說當我們有所覺,而後開始展現主動能力,這就是人自我生命的開始,也是自我個體建立的開始。當人覺醒,當我們的「意識思維」開展,時時刻刻都會實踐我們自身的力量去建立自我個體,就像在青少年時期容易生氣,這其實是一個自我個體建立的過程,因為年輕容易不耐煩,又急著長大,急著把被束縛的各種限制拿掉的狀態。
而到了莊子,他距離孔子一百多年後,他提出真正的認識自己,不只是人主動性的展現,還要有能力意識到這整體世界的存在,這世界是無限的,它的時間無限、空間無限。人在這無限的時間中,能確立自己的位置嗎?曾經有多少人成功後就失敗了,成功的起點就是失敗的開始。是什麼原因?因為他沒有看到這整體世界是流動的,他沒看見自己今天成功的因素,乃是後面自己失敗的緣由。
▋無限的宇宙
莊子教大家認識自己,首先認識自己存在的客觀世界,這就是〈逍遙遊〉的開始。莊子之所以稱為道家,「道」在莊子指的是客觀世界,西方看客觀世界是沒有時間性的。西方的時間觀是從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的,西方認知的時間性,是人為的時間性,西方人在這個宇宙中,他們原先並不認為有時間性,西方的宇宙是一個整體,不動的,所以西方的古典藝術,從古希臘的藝術到古羅馬的藝術所要展現的是一個永恆的、靜定不變的實體,如各個完美的雕像與建築,我們看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整體好像是種到土裡一樣,賦予著永恆不動的靜定,西方認為這就是客觀的宇宙形態。
可是莊子告訴我們,這個宇宙是在無限的流動中。無限觀在西方是沒有的,西方認為無限是nonsense,因為無限無可計量,無可計量就是不混亂、就是不存在。而第一個提出宇宙無限、宇宙無可計量的大概是莊子,當然佛教的大乘也這麼說,但這觀點是在佛陀死後四百年後才發展的,故不是最早,因為佛教的大乘是出於西元前一世紀及一世紀以後,那時佛陀經去世四、五百年左右了。所以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有誰比莊子更早提出無限觀,莊子的無限是因提出了一個無限的宇宙。人先要看在這無限的宇宙中自己是居於什麼位置?這是莊子提出來的一個人的存在性的問題,他或也是世界最早的存在哲學。
●本文摘自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之《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莊子》、《老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2】》。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