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解鎖3大關鍵,打造孩子高學習力
文/陳志恆
家有國小高年級孩子的家長,可能對以下場景很熟悉,每天回家吃過飯,你要他去寫作業、溫習功課,他嘴裡一直說:「好啦!」但卻黏在沙發上,不是看電視,就是滑手機。
你百般無奈,只好加大聲量,孩子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坐到書桌前,但打開作業還沒寫兩行就開始發呆。你見狀受不了,唸了他幾句,孩子愁眉苦臉,嘟嘴繼續寫,整個人都快趴到桌上了。你搖搖頭,心想:「這孩子怎麼都不會想,不能自動自發一點嗎?」
拿起孩子的聯絡簿,看到今天又有好幾科作業遲交、缺交,你心想:「昨天不是才提醒過嗎?」你不懂,孩子怎麼對課業學習一點都不在意,現在就這樣,將來怎麼辦?
到了月考前,孩子仍忘我的打電動、玩手遊,一點都不知道緊張。你忍不住對他講起大道理:「你怎麼一點都不關心功課呢?成績已經夠差了,還不趕緊用功。每天都要媽媽在後面一直催,真的很煩耶!我不求你考第一名或一百分,不過,你這樣懶散的學習態度,未免太過分了!」
「我也想要考好一點啊!但就是做不到嘛!」
「你不讀書,怎麼可能做得到?」
「我就很討厭讀書呀!」
高效學習的公式
這樣的場景,這樣的對話,你一定不陌生。
其實,不論學生、家長或老師都很想知道如何把書讀得更好、有理想的學習表現。於是,我時常在演講中分享一個簡單公式:
成就=動機×方法×練習
所有人們想追尋的目標、想達到的境界,幾乎都可以套用這個公式。像是,你希望精進廚藝、想要完成全馬長跑、期待業績達標、追求財富成就、保持健康體態等,照著這個公式走,雖不中、亦不遠。
而在課業上,學習成就的高低,也取決於這三個要素的相乘關係。
首先是「動機」,也就是對於課業學習懷抱熱情,認同課業學習的價值,擁有提升或改善課業表現的意願。
而「方法」是指學習策略,也就是學習者是否採用高品質的讀書方法或展現高效率的學習行為,來增進或改善學習成效。
最後一項是「練習」,是指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反覆多次的演算、複誦、思辨、閱讀與表達等,直到精熟學習內容。
關鍵要素缺一不可
如果你問孩子:「想考高分嗎?」「希望成績更好嗎?」「希望自己學會更多嗎?」「想要考上好學校嗎?」
毫無疑問,多數孩子都會點頭說是,就算是裝出一副毫不在意、嘴裡說著「沒差」的青少年,內心其實都渴望能有更好的課業表現。
確實,多數孩子都想追求課業學習成就。
光只是想,不代表就能達成。
就好像許多人整天嚷嚷著要瘦身,但卻無法落實吃對、動夠的原則,當然毫無進展。另外,有的人是剛開始一頭熱,下決心要拚命讀書、痛改前非,卻是三分鐘熱度,幾天後就委靡不振,這樣也不會得到想要的成果。
就算你能堅持,每天投入許多時間與力氣念書,也不見得就有好成績。你還需要有效的學習方法助你一臂之力,包括特定的學習策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終身學習時代,「學習如何學習」比「學會什麼」還重要。
最後一個要素,就是反覆練習,直達精熟。
愈基礎的學科知識,練習愈不可少。因此,放學後,孩子回家需要拿出課本或筆記來複習;老師常會指派回家作業,孩子也可能自己找測驗卷及習題練習,目的就是透過反覆接觸,徹底理解並熟悉學習內容。
動機、方法、練習三要素,缺一不可;既然是相乘關係,其中一項是零,成就即為零。
舉例而言,許多孩子都夢想考進理想學校,不斷告訴自己要力求精進,但因為沒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即使花再多時間複習,也成效不彰。
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孩子希望把書讀好,也知道高效學習技巧,但卻不願花時間反覆溫習,常常上課聽完就算了,也許國小還能勉強應付難度較低的考試,但升上更高年級,就會吃到苦頭。
提早放棄學習的孩子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想把書念好,沒有一個孩子是故意要搞砸課業,不把書念好的。然而,我們在教育現場卻看見有的孩子國小就放棄學習,有的才上國中就不願繼續努力了。
他們的外在表現,就是對學習意興闌珊,可能每天背著空書包去學校,從第一節課趴著睡到放學,再背著空書包回家。回家就看電視、滑手機、玩手遊,不願意拿起書本翻閱,回家作業更是幾乎沒動過。
學校老師對他們灰心,家長看不下去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然而,這些放棄學習的孩子,真的對課業成績毫不在意嗎?真的一點力求上進的意志也沒有嗎?
不!不是的。事實上,他們也希望能在學習上有更多的成功、更少的失敗。如果可以考滿分,為什麼要只拿六十分?如果可以考及格,為什麼要抱鴨蛋?如果可以學得會,為什麼要放棄?是他們太笨,或學習能力天生不足嗎?
或許,人都有學習能力的強弱之別,也就是所謂的「資質」不同,但撇除學習能力極端落後或被診斷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多數人的學習能力差異不大。
如果是這樣,只要孩子願意用功努力,是可以學得好、學得會,在課業上也可以有好表現。那麼,為什麼要放棄?
答案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辦法應付課業要求,不相信自己可以學得會,不相信自己可以考出好成績。
為什麼會不相信?
因為,過去多次挫敗經驗的累積,讓他們漸漸相信自己根本學不會,於是在內心深處一次又一次告訴自己:「我不是讀書的料!」並深深烙印在心裡。當再次考不好時,就驗證了這句話的真實性,更加相信自己不可能學得好,於是乾脆放棄算了。
在學習與考試上一再發生的挫敗經驗,就是孩子「學習創傷」的來源之一,會使他們失去繼續用功讀書的力量,沒有勇氣挑戰更難的學習目標。一開始,孩子可能是對讀書學習態度敷衍,到最後就完全放棄學習!
理解與陪伴,幫助孩子建立學習信心
回到前述的公式「成就=動機×方法×練習」,其實我自己當年就是典型的有強烈學習動機,也花很多時間反覆研讀與練習,但卻沒能掌握高效學習策略的學生。即使很用功,高中以前能保持成績優異,上了高中以後則難以招架。
但我始終沒被挫敗擊垮,更沒有就此放棄學習,原因我很清楚,是過去學習成就的累積讓我懷有信心,對學習仍抱持期待。
因此,我深深認為在課業學習上不斷累積成功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在面對艱難的課業挑戰或嚴重的課業挫敗時,願意繼續堅持下去;在課業學習上不斷累積挫敗經驗,則會逐漸失去學習信心,在面對稍難的學習挑戰時,就萌生放棄念頭。
這是一本探討陪伴孩子高效學習的書,我希望讓更多父母知道,孩子排拒學習或放棄課業的背後,存在著各種原因,亟待我們去理解並看見。
當孩子在學習上意興闌珊、消極擺爛時,我們得去看懂孩子其實是學習自信心低落,應該試著去理解造成孩子缺乏學習自信的原因,以及學習自信心低落對孩子課業表現的持續影響。
這麼做能幫助我們終止會妨礙孩子建立學習信心的教養方式,並幫助孩子跨越學習挫敗,重拾學習信心,展現學習成效。
本書除了在心理層面帶我們辨識與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也在技巧層面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適當與正確的陪伴與引導,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
這本書由四大章節組成,第一章說明孩子各種學習困境的形式,以及造成這些學習困境、甚至放棄學習的來源。父母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因為求好心切,讓孩子有了反覆的挫敗經歷,而且沒有提供孩子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導致孩子漸漸對讀書學習失去興趣。
第二章的主題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起點,擁有學習動機才可能展現有效的學習行為,而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學習動機或扭轉對課業學習的消極態度?很關鍵的一點是大人和孩子要破除「才華天生、能力固定」的成見。
第三章進一步談到學習策略,包括從小建立規律讀書的學習習慣,在結構化的生活作息下,定時複習與預習,配合有效的記憶策略、書寫筆記、當小老師等策略,讓學習更為精熟。此外,這一章也探討了如何幫助孩子管理誘惑和擬定讀書計畫。
第四章是關於自主學習。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主動學習,那麼要怎麼幫助孩子更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呢?這一章會談到回家作業、閱讀、親子對話、寫作、終身學習、線上學習等議題,也談到如何安慰考試挫敗的孩子,應該帶給他更多力量,而非拿走孩子身上的力量。
我建議從頭開始閱讀本書,這樣才能對「讀書學習」有通盤的認識,並知道如何有效支持孩子,避免學習上的挫敗,有些章節甚至需要像孩子讀書學習那樣反覆溫習,才更能領悟其中道理。
我相信,即使遭遇學習挫敗、學習表現不佳,也不代表一輩子就毀了。我看過不少人學生時代厭惡讀書考試,但是長大成人後卻因為找到人生志向而重拾書本,甚至成了某個領域的權威。
他們幫助自己重新找回學習熱情的方法相當值得我們探究。
如果,我們在孩子剛開始求學的階段,就能透過正確引導,在孩子遭遇學習困境時,及時辨識出來,趕緊急救、包紮傷口,不讓傷勢擴大,那麼挫敗有時會是寶貴的禮物。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確保孩子在課業學習這條漫長又艱辛的路上,穩紮穩打、持續前行。
●本文摘選自天下文化出版之《陪伴孩子高效學習:陳志恆心理師寫給父母的32個陪伴學習心法,幫助孩子找回讀書自信,掌握滿分策略,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