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翁中頭獎,反倒變更窮…如果「不貪」一切就不會發生?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尼克.馬朱利

這天是2002年的耶誕節,整個西維吉尼亞州的人都在花錢,他們在買彩券。下午3點26分,彩券購買熱潮達到高峰,每一秒鐘就有15人購買。

傑克.惠特克(Jack Whittaker)也是這些滿懷希望者之一,他平日不買彩券,但這期的頭獎超過1億美元,他能不動心嗎?傑克買了彩券,回家去見他結縭40年的太太茱兒。

當晚11點開獎,茱兒把已經睡著的傑克叫醒,因為奇蹟降臨,5個號碼他們中了4個,不是頭獎,但他們知道有6位數的獎金。

翌日早上,工作前,傑克打開電視,看到一個驚人的消息:昨天晚上抽出的一個號碼被宣布不正確。傑克拿出他的彩券核對正確號碼,當場愣在那裡,說不出話來。

他贏得美國史上最大的單注頭獎——3.14億美元。傑克決定一次領取現金,稅後金額為1.13億美元。

你已經知道結局並不好,對吧?

一次領取1.13億美元後的2年間,傑克的外孫女死亡(可能是死於藥物過量),他和太太分居,他本人則是玩高額賭博,用錢引誘女人和他發生性關係、酒駕。最終,傑克把贏來的錢全部花光。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哎呀,又一個彩券贏家失足的故事,老套了。」

噢,我在前面沒提到有一個關於傑克的小細節:他原本就已經富有了

是的,在購買那張永久改變他人生的彩券之前,傑克已經擁有超過1700萬美元的淨資產。他如何致富的呢?他是個成功的商人,他是西維吉尼亞州一家名為「Diversified Enterprise Construction」的承包工程公司總裁。

我講述這個故事是因為它例示,就連那些用心純正、背景好和有判斷力的人,也可能被金錢壓垮。傑克不是個壞人,他贍養太太和外孫女,他上教會,贏了威力球頭獎後,他立刻捐上千萬美元,創立一個非營利基金會。

但是,當誘惑來襲時,他未能擺脫它們。金錢就是具有如此改變人們的力量。

諷刺的是,若傑克認知到他已經多麼富有的話,這些都不會發生

我怎麼知道傑克不覺得自己富有呢?因為儘管他已經擁有1700萬美元的淨財富,他仍然買彩券!人們或許很容易結論認為,傑克就是個貪婪的人,但經驗使我知道,認知到你的富有,並非如同想像中的那般容易

為何就連億萬也不覺得自己有錢?

你可能會想,等你變成億萬富翁了,就會覺得自己是有錢人了。那可未必!舉例而言,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執行長、現在是億萬富翁的勞伊.布蘭克芬(Lloyd Blankfein)在2020年2月接受訪談時說,儘管擁有龐大財富,他並不富有。

布蘭克芬堅稱,他只是「寬裕」,算不上有錢。「我甚至不能說我有錢,」他說:「我不覺得自己有錢,我也不表現得有錢。」

他說他在邁阿密及紐約都有一棟公寓大樓,但他堅決遠離大多數的奢侈品,他開玩笑:「要是我買了一輛法拉利(Ferrari),我會擔心它被刮蹭。」

有人可能對這些話感到驚訝,但我知道布蘭克芬為何這麼想。

當你經常和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及大衛.葛芬(David Geffen)之類的人往來,看著瑞.達利歐(Ray Dalio)及肯尼斯.葛里芬(Kenneth Griffin)之類的同儕時,只有10億美元的淨資產看起來並不多。

但是,完全客觀的來看,布蘭克芬躋身全美財富最高的前0.01%家計單位之列,是1%中的1%。根據經濟學家賽斯(Emmanuel Saez)和祖克曼(Gabriel Zucman)的研究分析,2012年時,美國財富最高的前0.01%家計單位(大約1萬6000個家庭),淨財富至少1.11億美元。就算用2012年以來的資產價格漲幅來做出調整,布蘭克芬仍然輕鬆的躋身全美最富有的前0.01%家計單位之列。

不是只有布蘭克芬有這種認知問題,所得水準上層的多數人都認為他們的富有程度不若實際上的他們。舉例而言,一群學者發表於《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所得水準居於中階以上的家計單位大都不知道他們的生活水準有多好,所得水準在第50個百分位以上的家計單位,往往低估了他們相對於其他人的富裕。

從下表可以看出,就連那些實際所得水準落在第90個百分位及以上的家計單位,也以為他們的所得水準位居第60至第80百分位區間。

實際相對所得水準與認知相對所得水準分布圖。
(來源:《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商業周刊出版)

這張圖表顯示第一回合受調查對象的認知相對所得水準和實際相對所得水準之間的關係。我們建立100個相同大小樣本的實際相對所得水準,在此圖表中列出每一個樣本的認知相對所得水準平均值。圖表中的45度斜線代表無偏見(亦即認知的相對所得水準與實際相對所得水準相同)。本研究的受調查對象總數為1242個家計單位。

只要能指出別人更富有,就不會覺得自己富有

乍看之下,這結果可能令人驚訝,但若你把財富認知看成一種人脈問題,就會更明白這個中原因。史丹佛大學教授馬修.傑克森(Matthew Jackson)在其著作《人際網絡解密》(The Human Network)中討論何以多數人覺得他們的人氣比不上他們的朋友時,對這個概念有精闢的解釋:

你是否曾經覺得別人擁有的朋友比你多?若是,其實,不是只有你有這種感覺。平均而言,我們的朋友擁有的朋友數量比人群中的某人擁有的朋友數量多,這是所謂的「朋友悖論」(friendship paradox)⋯⋯。

「朋友悖論」很好懂,最有人氣的人出現於許多人的朋友名單上,朋友很少的人出現於較少人的朋友名單上。有許多朋友的人超頻繁出現於別人的朋友名單上,但這類人在人口中佔的比例沒那麼多;而朋友較少的人較少出現於別人的朋友名單上,但這類人在人口中佔的比例沒那麼少。

你可以應用社交網絡中的這種思維,解釋為什麼人們感覺他們的富有程度不若他們的實際富有程度。

書名:《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
出版時間:2023年5月30日

舉例而言,你大概能想到至少一個比你有錢的人,而這個較有錢的人可能也有一些更有錢的朋友,因此,這些人也能想到比他們更有錢的人。若他們想不到的話,他們可以輕易的舉出一個比他們有錢的名人(例如蓋茲、貝佐斯等等)。

把這邏輯延伸而得出其自然的結論,你就能明白為何人人(舉世首富除外)都能指出某人,說:「我不有錢,他們才有錢。」

這就是為何像布蘭克芬這樣極富有的億萬富翁仍然會覺得他們只不過是「寬裕」罷了。

有沒有錢,是一個相對概念,一直都是如此,永遠都會如此。你的生活中處處都存在這種相對性。

所以,沒人覺得自己富有,因為很容易指出更富有的某人。問題是,當你覺得自己不富有時,別忘了所有那些可能指出你比他們更富有的人!

●本文摘自出版之《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大樂透 樂透 富翁 商業財經 投資理財 商業周刊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致每個不得母親關愛的女兒:請相信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