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男裝全圖解》最重視打扮的現代潮男,似乎也追不上前輩祖先?

書名:《古典男裝全圖解:蕾絲、馬褲、燕尾服,深度解密的奢華貴氣西服史》 
作者:莉蒂亞.愛德華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書名:《古典男裝全圖解:蕾絲、馬褲、燕尾服,深度解密的奢華貴氣西服史》
作者:莉蒂亞.愛德華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文/莉蒂亞.愛德華(Lydia Edwards)

早在三件式西服問世之前,男士衣著已經深深反映出所謂的「男子氣概」。當然,我們如果要去「測量」歷史上的男子氣概,這可是大有問題的,就像麥可.安東尼(Michael Anthony)所說:「我們怎麼可能去測量另一個時代的男子氣概?我們又沒辦法測量16或18世紀人類的精子數量或睪固酮值。」話雖如此,但他接著又說我們可以利用文學藝術來比較數百年來男性、女性的外觀與行為舉止如何改變。假使要看男性是怎麼建構他們自我認知中的「男子漢」,以及女性是怎麼認定何謂「理想」男士形象,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時尚;而藝術作品(以及那些有幸被保存下來的歷史服飾)是我們所能取得最好的依據,讓我們能發掘出更多資訊,搭建出一個現代的理解框架。以下這篇簡短的背景解說,是在介紹現代三件式西服誕生之前150年的西歐男子服飾概況,這不是一篇全面性的綜論,而是要提供一個比較性的視野,讓讀者知道現代西服出現前夕的裁縫師是如何建構起「男子氣概」。除此之外,下面還會就16世紀晚期與17世紀早期的男用緊身上衣(doublet)、男用緊身長褲(hose)與馬褲(breeches)做出四點初步「分析」。

16世紀與17世紀早期的男性時尚看起來比西服繁複,特別是比19、20世紀的西服要複雜得多也精緻得多。大衛.庫奇塔(David Kuchta)在《三件式西服與現代男性氣質:1550年到1850年的英格蘭》一書中提出一項事實:自從西服在1666年出現之後,「男性的紳士氣派總是與衣著上的收斂樸素相連結」,而前面所說的現象正是歸因於此。庫奇塔由此解釋三件式西服如何使得「一種新式的男子氣概得以成形,這是呈現菁英男性消費行為中道德、政治與經濟的一種新意識形態,至今依然存在。」要怎麼辨認並追蹤這個「新式男子氣概」呢?最可靠的一個方法就是利用男士的衣著,它是最明顯的身分表徵,也是由股囊(codpiece)和襯墊緊身長褲(padded hose)等衣物所傳達出來的「性的公共意義」(此處引用勞菈.高文〔Laura Gowing〕的說法)。

我們每個人腦中都已深植著21世紀對「男人味」、「男性雄風」的內容定義,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件特別「女性化」的衣飾時,我們很難客觀地去想16或17世紀的人可能並不覺得同一件東西具有女性特質。在那個時代人們口中的「娘娘腔」通常是指在異性性關係裡過度活躍的男人,而不是說人們懷疑這人是同性戀。此外,那時人們所謂「女性化」的行為通常也是跟言行舉止比較有關,與衣著關係較少。只有當男裝在18世紀失去了原本的精雕細琢——而同時女裝卻變得更繁複絢麗——那些想要回歸過去花枝招展打扮的男性才開始被他人以負面眼光看待。男性需要展現地位——方法就是後來托斯丹.范博倫(Thorstein Veblen)所說的「炫耀性消費」——此事的重要性在16與17世紀絕對不可小覷,而在衣服上使用大量蕾絲、緞帶與昂貴布料就是展現個人與家族權勢財富的最明顯方法,還有什麼比財與權更具男人味呢?當然這類時尚不曾變成普世人的衣著,人們對此也從來都是褒貶不一。英國內戰之後曾有一段短暫時期,當時清教徒那低調樸素的衣著更被重視,其中一些要素也比較廣泛地被採納入時尚設計。

從中古時代晚期到17世紀中葉,男性的得體裝扮是馬褲或緊身長褲搭配緊身上衣;這身衣著對14到15世紀的男士而言只是內衣,他們會在外面加上一件長度更長的寬外衣(tunic)或長衫(kirtle),但16世紀早期的男性已經將這一身視為完整的「西服套裝」了。「一套衣服」的說法早在我們現在所謂的「西服套裝」問世之前就已出現,意思是男性全身穿著覆蓋軀體的數件完整衣物。16世紀的人把相同布料製作的整套緊身上衣與長褲稱為「一套外衣」,暗示出上下身衣著擁有一貫原則,就像下一個世紀成為風尚的三件式西服被安妮.荷蘭德(Anne Hollander)稱作「抽象的三件組封套」一樣。

最早的緊身長褲是連腳一起包住,基本上就像褲襪一樣,隨著時間才逐漸演變成「上半部」與「下半部」的兩部分褲與襪。「上半部」後來被稱為「馬褲」,且剪裁變得比下半部更蓬,長度可能及膝(「威尼斯式」風格)或是只到髖部(「寬鬆短罩褲」〔trunk hose〕或「圓形短罩褲」(round hose),如果是造型特別寬大的則稱為「寬鬆褲」〔slops〕)。有錢人很常用華麗的「框條」(pane,垂直方向的長條布料,從縫隙間露出底下的對比色布料)覆蓋在褲子外面。人們穿著比較短的罩褲時會用褲腳飾圈(canions)遮蓋大腿,這是從褲腳延伸出的貼身剪裁部分,長度到膝蓋上方,下面露出來的腿部就要靠絲襪來遮住了。

緊身上衣(之所以稱為doublet是因為它加了內襯所以有「雙層」)的樣子大約是一件穿在麻質襯衫外面的合身夾克,原本的目的是固定緊身長褲及保暖,它與緊身長褲是藉由腰部的結帶(lacing)結在一起。襯衫的用途一直大同小異,要等到20世紀、直到衣物清潔的標準提高且比以前更容易達到時才出現改變。但襯衫的設計美感,以及穿著者要露出多少面積的襯衫,這兩件事則從以前就一直有所變化。當時襯衫的功用是讓緊身上衣與皮膚隔絕以保持乾淨,由於它經常需要洗滌(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有多件換洗),所以它是一家「家政」的重要課題。不過當時的襯衫在領口與袖口還是可以加上繁複華美的「黑繡」(blackwork)裝飾,穿著者也可依自己喜好選擇不同剪裁的緊身上衣來露出更多襯衫。馬甲背心(waistcoat)在16世紀就已存在,但是它是次要的衣物,它穿在緊身上衣裡頭,所以從外面很少看得見。最外面一層衣服是寬外衣或緊身短夾克衫(jerkin),其定位大約就是16世紀的大衣外套,是別人一眼就能看到的衣物,所以穿著者通常會用自己買得起的最好布料來做這件衣服。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男性只要加上一件寬外衣或緊身短夾克衫就能讓一身裝束變得「正式」,他們在大部分需要外出的場合都必須如此著裝。

16世紀的貴族男性服飾層疊厚重程度直逼女裝,都鐸時代男士這身「封套」可是代表了權力與主宰地位。肩部寬得誇張,延伸下來是收緊的腰部,從那裡又有緊身上衣的褶襉裙邊往外開展。寬大短褲長度僅及膝上,下面的細腿(理想的腿應當肌肉發達)更襯出這一身輪廓上重下輕。此外,寬闊的肩部也能起到讓頭部看起來比較小的作用,而這樣的設計卻出現在文藝復興理想中關於人類心靈價值與尊嚴的部分受到高度推崇的時代,十分有趣。在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為了掩飾迅速膨脹的腰圍而突發奇想開始往衣服裡加襯墊,這是造成這種造型在當地流行的主因。

亨德里克.霍爾奇尼斯〈穿著豌豆腹緊身上衣的官員〉,1587年(圖/聯經出版)

朝臣紛紛效尤,在這股加墊加撐的風潮下,時尚史上兩件最惡名昭彰的衣飾就此被發展出來。第一個是股囊(cod指陰囊,piece是這東西最初的模樣:一小片布),由於1460年代男性上衣的下襬不斷縮減,當時人們為了遮羞而設計出這東西。一開始它不過是個用帶子綁在褲子上的小布袋,但到了16世紀中葉卻成了地位的象徵,且我們可以推斷它還成了生育能力的象徵。不過,威爾.費雪(Will Fisher)在他討論近代早期性別問題的著作中解釋說,股囊所呈現的陽剛氣可能是關於「性行為而非生兒育女」,至少以亨利八世的例子看來是如此,人們談到他所配戴的巨大股囊時通常都會說他娶了幾個妻子,而不會去講他生了幾個孩子。

其他的研究則呈現男士使用超大股囊背後有些不那麼色情的因素,葛蕾絲.Q.維卡力(Grace Q. Vicary)在1989年發表的著作裡主張股囊可能是為了抵禦疾病而設計出來的,此處的「疾病」特別指1494年的梅毒大流行。股囊可以保護衣物不被藥物沾汙,並且讓他人不易看出誰是患病者。無論哪種說法正確,等到股囊變成裡面塞滿襯墊、外面加滿裝飾的流行風尚,它原來任何預防疾病的意義早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股囊之所以是這種形狀、這樣裝飾,都是為了能夠搭配緊身上衣、褲子和緊身短夾克衫那富有裝飾性的膨壯效果,這點在1560與1570年代最為明顯,緊接著股囊就退流行了。16世紀中葉,當股囊的大小逐漸縮小,此時換成「豌豆腹」(peascod belly)登上舞臺;這是在衣物腰部前方中央處加襯墊或「邦巴斯特」(bombast,馬毛或羊毛製成的墊子)使之隆起,有時會使用破布或木屑當填充物來維持形狀。它的剪裁是要讓布料多出一塊往外垂,垂到自然腰線位置之下,在肚臍處製造一個凸起來的下垂。當豌豆腹變得非常流行之後,人們為此特地改變緊身上衣在腰部的形狀,且又讓衣服在其他部位剪裁貼身以強調出豌豆腹的視覺效果。股囊最極端的造型是在尖端延伸向上彎,豌豆腹則是像前面說的下垂到低於自然腰線,因此這兩者同時穿戴的時候,其中一個就好像在往上或往下指向另一個。這時期的男士穿著緊身上衣時會搭配高到下巴的皺褶領(ruffle),還會在肩上披著披風(cape)。等到16世紀末,男裝的肩寬已經差不多回到自然狀態,從肩部連接長而合身的袖子,袖口飾有縐邊(frill)。至於下半身,長得像球根的寬鬆短罩褲(trunk hose)的體積繼續在增大,最後連股囊都被淹沒到只有尖端可見,讓細長四肢與厚實軀幹、寬闊臀部、長而挺的脖子構成整體很不均勻的輪廓。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穿過的緊身上衣與馬褲,約1620年代(圖/聯經出版)

17世紀剛開始的時候,男裝「套裝」裡的緊身上衣擁有窄而尖的腰線,有長而交疊的方形襟片(tab)與肩翼(shoulder wing),到了1620年左右還要再加上立領(standing collar)。(縱然此時股囊已經過氣,但依照蘇珊.多蘭〔Susan Doran〕所言,尖形腰線仍然發揮著「〔吸引〕視線看往男性腰腿與私處」的效果。)腰線愈提愈高,高到讓軀幹看來好像被截斷了一樣,而軀幹下方的腰線有時會用裝飾性的緞帶結來加以強調。不過1630年代最常見也最時尚的褲子是較長的直筒褲,長度過膝,褲腳紮進長統靴裡。比起上個世紀的衣著,這身打扮讓人看起來比較高挑,用來搭配的衣物也比較柔軟,穿著起來比較舒服。

17世紀前半的男性與女性時尚彼此間有種互通性,比如兩性的緊身上衣(西班牙文稱為jubón)剪裁都很類似,上面都會在對稱位置裝飾緞帶與繩結,也都有高腰搭配長襟片的設計。此外,女性裙子的柔軟線條也反映在馬褲腰部與褲腳的柔和收束上(瑞典皇家軍械庫博物館保存的當時服飾很好地呈現了這一點)。1630年代延續了寬鬆剪裁的做法,寬鬆到讓英國詩人兼教士羅伯.赫里克(Robert Herrick)在1648年寫下這句詩:「衣衫那甜美的凌亂/布料裡攪起一場貪歡」;「寬鬆」在這脈絡裡被等同於「貪歡」的行為或態度,但赫里克與其他人也將這種人性缺陷歸咎於當時時尚的快速變化(這在男裝上的表現就是馬褲長度與寬度千變萬化)。有人認為這是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之妻,也是法王亨利四世之女,韓莉葉塔.瑪莉亞(Henrietta Maria)從法國帶來的影響,不但導致流行風尚很快一個換一個,還讓這些風尚每一個都看起來極盡奢華之能事。

●本文摘自之《古典男裝全圖解:蕾絲、馬褲、燕尾服,深度解密的奢華貴氣西服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經出版 西裝 社會人文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明明身體沒做什麼事卻很累?脫離無限腦內小劇場有方法

找回看球的初衷!為何球迷文化與運動本身逐漸脫節?

《正義聯盟》電影名導查克.史奈德的編劇哲學與分鏡藝術

俄國文學巨匠名作有多難翻譯?教授內心大喊這不是契訶夫!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