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國家、民主自由如何成形?透過12本經典著作了解現代政治

書名:《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關鍵時刻》
作者: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年9月1日
書名:《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關鍵時刻》
作者: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年9月1日

要理解民主政權的脆弱,就要先理解現代的本質。劍橋大學政治學教授大衛.朗西曼以12本改變世界歷史發展的著作為經緯,探究霍布斯、馬克思、甘地、韋伯、漢娜.鄂蘭等人的思想如何刻下現代政治的印痕,並藉由這些思想家之口,反思民粹主義、科技控制與歧視偏見等當代政治的問題,試圖觸摸當代政治最艱難的困境,並在絕望之中,帶著讀者找到解答。(編按)

文/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

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海耶克論市場:《到奴役之路》——「政府一旦開始為了正義規劃經濟,將無法拒絕為任何人的命運與處境承擔責任。」

西方民主國家並沒有追求規劃,也沒有追求政府控管,更沒有因為如此追求而淪為奴役。有數十年的時間,海耶克一直堅持西方民主踏上了到奴役之路。從一九五○年代、一九六○年代直到一九七○年代,他的警告變得越發危言聳聽,他對憲法必須限制民主權威的論點也變得越發強烈,因為那些在他看來是宿命論者的人不斷反覆贏得選舉。他認為民主選舉常常沒有提供任何實質選擇,參選的往往是一組規劃者對抗另一組規劃者,有些仗勢凌人、有些膽怯許多,而選舉的勝利不過是屬於那些開出更好支票的人。

但到了一九七○年代末期,或至少在一九八○年代初期,這個論點轉向了,海耶克所擔心的滑坡也變得平整,因為瑪格麗特.柴契爾在英國當選,而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在美國當選。在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在柴契爾夫人當上首相之前,當時還是在野黨的她參加了某一次的影子內閣(Th¬e Shadow Cabinet)會議。在當時,與會的政治家們熱烈爭辯著上台後應該如何規範經濟,而柴契爾夫人只是從手提包裡取出了一本書。這本書並不是《到奴役之路》,而是另一本海耶克的著作,更厚重也更難閱讀,是海耶克的《自由的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一九六○年)。柴契爾把這本書砸在會議桌上。人們說,她對在場的男同事直言:「這個,各位男士,才是我們所相信的。」

由柴契爾夫人與雷根所代表的政治,有時被稱為新自由主義革命,而這場革命正是斜坡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之後趨於平穩的證據。換言之,巨輪有可能會朝另一個方向轉動,因為政治就像經濟一樣,從來都無法預定。但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海耶克對命定論的論述。海耶克宣稱他對未來的開放性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宣稱他與那些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人站在同一陣線。他認為懷疑論是政治與經濟當中唯一可能的安全基礎,因為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有多麼無知。但在海耶克的思想當中,也在某些他追隨者的思想當中,同時存在著另一種形式的命定論。

開放的未來才是最好的未來,這個預設本身不也是一種命定論嗎?我們要怎麼確定,限制國家權力會是讓我們能擁有開放選擇最為可靠的方式?如果我們一直不把船長從桅杆上的束縛解放開來,如果我們一直束縛「多數」,如果我們永遠都在阻止政府招攬過多權力、過多權威、過多控制,我們要怎麼能確定這麼做的同時,沒有封閉某個更好的未來的可能,而這個可能是政府的行動將會是唯一能拯救我們的事物?我們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海耶克反宿命論的論點預設了某種對未來的知識,也就是預設了最後是什麼東西會發揮效用:那就是開放的經濟與開放的心胸;但真正的懷疑論者永遠不該有這種預設、也永遠不該預設他們掌握了什麼知識。

讓我用另一個例子來為這一章劃下句點:氣候變遷。這在當代政治中存在著一種深層對立。其中一邊希望政府能立即採取行動、希望政府能竭盡所能、希望國家能夠控管並制定長期計畫,以應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另一邊則認為在面對氣候變遷時,最好的籌碼是開放市場以及創新科技,希望這些能帶來我們無法想像的驚喜方案,因為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變異。再一次地,這是一場在海耶克的支持者(那些支持開放市場與科技驚喜的人)與另一群人(那些相信我們不能承擔任何風險,也無法承擔等待的人)之間的辯論。無論誰對誰錯,我認為沒有辦法說,在這場辯論裡,抱持海耶克式的論點的人是相信開放未來的人,而他們的論敵是封閉未來的人。

如果你接受海耶克的論點,你認為你確信未來將青睞開放的市場,也將青睞限制國家管控市場,但你要怎麼確信呢?有人能確信,如果現在不讓政府做些什麼,科技會在災難發生之前及時解救我們嗎?有誰能確信,我們並不會來到必須解放船長,讓國家接手控管的地步?民主國家、具備權威的國家、多數決的國家、技術官僚的國家,不管是哪一種國家都無所謂,因為在這場危機裡會有某個時刻,國家權力可能具有關鍵影響。這場氣候變遷的危機並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而是會長期陪伴著我們──這意味著科技將有充分的時間能拯救我們;但這也意味著,市場主導的科技將花費太多時間,使得科技無法及時拯救我們。

這表示我們有可能有另一種更為深層的懷疑主義。這種懷疑主義與海耶克的懷疑主義相悖,幾乎可以說這是霍布斯的懷疑主義,至少從我的觀點看來,這是現代國家概念創始者的懷疑主義。如果我們真的是一名懷疑主義著,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也應該抱持著開放的態度,看待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可能會需要國家的力量來解救我們的想法。

●本文摘自出版之《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關鍵時刻》。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灣商務印書館 政治 社會人文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日本熟齡族群瘋APP相親!晚年孤獨恐懼,找伴重溫戀愛滋味

穿梭於紐約與松本的日子──草間彌生親筆自傳《無限的網》

破解孩子自閉症、過動症共病困境 讓提升專注力成為可能!

認出情緒失衡前的關鍵時刻,把「好煩人」轉為「好能量」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