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的溫度:潘小俠與他的蘭嶼歲月∕讀《蘭嶼記事》

驅惡靈 漁人部落(1988)圖∕潘小俠
驅惡靈 漁人部落(1988)圖∕潘小俠

文/劉振祥(攝影家)

回溯小俠第一度赴拍攝的嬰兒現年都已四十二歲了。當初小俠拍系列蘭嶼圖片的初衷並不為了出版或辦展覽,僅僅單純想離開都市喧囂而走進蘭嶼人的生命故事裡。

在自立報系跟小俠共事期間,就常聽他敘說蘭嶼的種種趣事,用他幾句半生不熟的達悟語拉近與當地耆老的距離。1988年,有一天,小俠說他急需前往蘭嶼拍攝反核遊行。這又讓我對蘭嶼這個陌生之域起了敬畏之心。這從照片看來奇石嶙峋、藍天碧海的小島上到底有著那些我們一無所知的過往?

接下來幾年蘭嶼反核抗爭屢屢躍上媒體頭版,而小俠總參與其中。

反核運動核廢遷出蘭嶼(1988)圖∕潘小俠

近些年,小俠心心念念著蘭嶼,再度造訪當地,路上不時遇到青壯年跟他打招呼,他一頭霧水想不起這人是誰?當下解釋後才知是《蘭嶼記事》照片裡的小孩!

小孩與保力達B (1986)圖∕潘小俠

2022年元宵節前後,他又回到蘭嶼參加招魚祭,發現1989年野銀部落參與典有近20、30傳統拼板舟,如今只剩個位數3條拼板舟。這些達悟傳統文化與祭儀無時無刻不被時代的變遷所淹滅。更大的改變則是2014年7-11便利正式在蘭嶼開幕,一些有意識的蘭青抗拒無效,不僅開了第一家,兩家、三家…繼續開設,蘭嶼人經營的飲食小舖消失,超商外方圓一哩內的寶特瓶、各式包裝盒任意棄置,巨幅更動了島的人文景觀,海洋廢棄物加島上的垃圾,又是再一次文化大變遷的開始。

「達悟」是人的意思,蘭嶼是天地人合一的人之島,島民曾經以捕魚耕作狩獵完整了整個族群與家族的生活樣貌;「每個原始部族選了一組天賦、一組價值觀、一種藝術、一種宗教與一種社會組織,此即他們能給人類精神長河的獨特貢獻。」這是人類學家瑪格莉特.米德在薩摩亞做田野時的領悟。人類學家認為不同族群間理當尊重差異、坦誠對話,反求諸己,從如何瞭解「他們」的文化習俗中,反觀自身,深一層地認識「我們」自身,這番論點始終是難以履踐的「理想境界」。當所謂的「文明」一次次向蘭嶼撲天蓋地而來時,達悟人的價值觀、信仰與社會組織再三被衝擊徘徊。

書名:《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
作者:潘小俠
出版社:前衛出版
出版日期:2022/6/29

重讀小俠這批歷時四十二年迄今的影像故事,因為他個人特質所映照的畫面,每張畫面無不充滿粗礫般的顆粒感,透過觀景窗率直地取景,粗糙的沖洗手感,甚至還留著斑斑點點的手澤,每一張照片都把觀者對蘭嶼的記憶拉回現場──島上的烈陽與海風的鹹味;清晨出海時,天際的朦朧;小孩嬉戲於大海之中;以剪影捕捉了被視為財產的漫步羊群;招魚祭勇士們出海時的堅定臉龐,一絲不苟地相信飛魚會帶給族群糧食與祝福……,許許多多已經消杳的蘭嶼生活只能停留在小俠這般的影像。

這些影像顯得如此原力重現的感覺,最重要的還帶著小俠蘭嶼島的泥土與沙粒。

●本文摘自社出版之《蘭嶼記事:潘小俠影像1980–2022》。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蘭嶼 超商 閱讀風向球 前衛出版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致每個不得母親關愛的女兒:請相信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