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頤華/編輯,果然是門開啟人類想像力的科學──《向編輯學思考》推薦序

書名《向編輯學思考》 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2817 作者:安藤昭子(ANDO Akiko)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時間:2022年5月5日
書名《向編輯學思考》 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2817 作者:安藤昭子(ANDO Akiko)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時間:2022年5月5日

文/陳頤華(文化誌《秋刀魚》總編輯)

所謂的編輯,在台灣,是一門與文字和文化搏鬥的職業。字面上的意思,是將文字編

纂彙整後集結成冊,在紙本市場式微的夕陽產業中,多年前文字工作者甚至被喻為是薪資不高的「理想型」產業。時至今日,市場有了微妙的轉變,編輯不再是稿紙前面的書寫者,它可以是風格定義者、可以是文化書寫者,也可以是內容發起者,這都要感謝看似傳統編輯產業的對手—「網路世代」的降臨;彷彿站在天平的兩端,碎片化的網路世界,人人都能在浩瀚的資訊大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運用不同媒介組合成自己感興趣的「觀點」,其實每個人早已在探索訊息的重組過程中,重新用「編輯法則」檢視這世界。

有趣的是,即使編輯成為了思考的概要,還是有許多人對於「編輯」抱持著文組思維

的觀念。伴隨著台灣學習制度,升學過程中將人們分為理組與文組,彷彿對文字有感的右腦人,就會對數理遲鈍;而理性的科學左腦對感性創造力就不那麼上手(以上引用於刻板印象,不代表所有文理組的人生發展)。但《向編輯學思考》一書爽快地打破此框架,大膽地將編輯與科學交融成為一門學問,推出「編輯工學」概念,甚至建構起「編輯工學研究所」,這是研究發起人,同時身為所長的松岡正剛先生早在三十年前於日本創立的學習場域,主張所有事物都能以編輯串連,將龐大且凌亂的資訊收整成建構社會模樣的鑰匙,而這就是能檢視過去並創造未來的編輯力。

來自日本的「編輯工學」,同時將左腦與右腦的通道打開,用科學法則替代有哲學思

維創造力有條理地彙整成一部寶典,讓「編輯」有所依據,這點對於「研究精神」十足的日本來說,早了台灣三十年也是剛好而已。日本的文化之所以深耕於世界,來自對事物探究的民族性;點開本書源起的「ISIS編輯學校」網頁,「編輯」是科學的一部分,專研學習的人不只是學生,更有許多創業者、醫生、藝術家等,橫跨各年齡層在此探究編輯工學背後的價值。記得多年前在日本採訪,就曾看到書店中對於「編輯」開設特別專區,從如何開編輯會議到編輯如何開發創意等內容,超過數百本出版品深入剖析,讓編輯成為共同的討論方法,透過不同載體表現於世人眼前,就像松岡正剛先生的科學邏輯思維,也能成為編輯者的重要依據,我想這就是日本的創造力之所以永遠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理由,那就是掌握了編輯世界的密碼。

就像是解開生命之謎,松岡正剛曾說,「編輯工學的對手是廣義上的資訊。」人們被

編寫過的資訊,小至DNA,大至語言、歷史、社會,以及對宇宙前進的技術,都是編輯資訊後所掀起的漣漪,只是這些編輯對象,可能是符碼、是文字、是程式、是生活型態,更是人類意志。就像書中最初就提到一切從「編輯」開始,所謂的編輯工學就是將屬於素材的「才」,與工匠技術的「能」,交互成每個專業人士的「才能」。十分欣賞本書透過編輯將才能比喻為能善用資源的職人精神,開發大腦潛能,讓「編輯力成為發現關聯性的能力」推進著每個發掘自我與探究世界的人們,能成就一位富饒風格的作家、發現新事物的科學家、帶領團隊開創顛峰的創業者,或是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的上班族、用對技巧吸引客人上門的巷口麵店老闆、帶著孩子一起學習閱讀的父母……等,光是成就一個人的價值,「編輯」的學問,就足以振奮人心。

《向編輯學思考》集結「編輯工學」研究之大成,不僅完美示範編輯力如何系統化地彙整知識,更提供讀者大量「腦內訓練」的紙上學習機會,宛如將多年來的ISIS編輯學校課程,高效濃縮與本書之中。透過十項法則,帶領人們善用「音段化」、「洞察力」、「新世代結合術」等方式,拆解資訊、重組知識,以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打破過往架構,活用框架帶來的變化,讓人們能站在過往經驗上,以編輯開創新的思維。比起教條式的說明,每個法則都可讓讀者跟著自主練習,以提問方式化身為大腦思考的訓練導師,一步步讓每個人身上的「編輯力」就此覺醒;而這些編輯過程的鍛鍊,沒有標準答案,而是隨著書中的提問,在每個階段找到自己探究世界的不同切角,重組思維後,發展出新的可能,如同書中提到:「編輯」並非知識,而是「體驗」,慶幸閱讀此書的人,都能有機會體驗這趟讓自己踏上挖掘各種價值的英雄之旅。

當編輯成為自己與世界重新連結的方法後,它不只是讓人學習「傳統」編輯擅長的「才能」—寫下打動人心的故事,也可以是正在構思一份商業企劃或品牌升級的創意激盪;或是一場科學實驗,就像牛頓依循編輯的推論與溯因推論,而有了「為什麼蘋果會從樹下掉下來」的思維;更有可能生活化地出現在面對整理房間毫無頭緒的當下,透過編輯的拆解與重組,有條理地開啟一項日常生活中的進化。這些看似不同的行為,都能跟著編輯的「十種觀察世界的思考法」回歸獨立思考的編輯本質,獲得這項找尋萬物本質的能力,並靠著自己的大腦鍛鍊,獲得一把編輯工學奉為圭臬的「向生命學習,讓歷史舒展、與文化玩耍」之鑰。

所以,所謂的編輯,不只是文字能力、不只是一種職業,而是思維方法。透過一次次

編輯的過程,釋放你的想像力,在有機體的哲學宇宙中,以屬於你的「編輯思考法」,找尋無限延伸的自由意志。編輯,果然是門科學,引領每個潛藏創意的靈魂,繼續為人類留下,給下一個世代的新故事。

推薦序作家簡介

陳頤華

本文作者為日本文化誌《秋刀魚》總編輯、黑潮文化共同創辦人,曾獲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最佳主編獎

●本文摘自/城邦文化 所出版之《向編輯學思考》,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日本 經濟新潮社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