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華/教改,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沒有資優班》新版序
文/陳之華(《沒有資優班》作者)
《沒有資優班》從二○○八年出版至今,我的兩個孩子已經從芬蘭回台灣三年,又從台灣去了澳洲多年。孩子們從最初的小學階段,至今陸續都完成了研究所課程。
前陣子,在澳洲剛讀完碩士的小女兒說,她兼職工作的研究中心正播出台灣導演楊德昌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完長達四小時影片,急著與我分享的小女兒說,雖然自己只在台灣唸過一年半的小學和一年半的中學,但電影裡的教育場所與管教氛圍,對她來說竟然一點都不陌生,還非常能感同身受。
然而,這部片子問世已有三十年,影片中敘述的更是以一九六○年代的台灣為背景。
震撼的台灣「開學禮」
最初書寫《沒有資優班》時,我的孩子都還在芬蘭的小學階段,而書出版之後半年,我們舉家遷回台灣,孩子們也分別進入了台灣的國中小學就讀。
孩子在北歐生活六年,返回台灣銜接當時的教育體制,她們一下子從芬蘭的教育環境來到了思維截然不同的台灣教育現場。
打從第一天起,就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面臨了前所未見的大挑戰。大女兒直接進入國一下學期,接收到台灣教育的真實見面禮握起2B鉛筆,畫了兩天的模擬考試答案卡。這豈止是文化震撼,更是經歷了芬蘭六年上學所未曾想見的「開學禮」,也是之後我們在澳洲教育現場,絕不會出現的開學日場景。
回台灣就讀中學後不久,大女兒也赫然發覺,同學們全都認為:只要來不及寫完的試題,豈有不去猜答案的理由而接受了六年北歐教育思維剛回國的孩子,卻像活在不同平行時空般,百思不得其解又天真的反問我:「媽咪,什麼是『猜題』」
於是,孩子們在回國後的教育現場裡,見到了從未遇見、此起彼落的一幕幕震撼場景:有不少同學早已精於仿效家長簽名,因為忘了簽名是會被處罰的;也有老師是以考倒大家為樂趣,或以移除每本參考書後方的答案頁為喜;更有老師以錯一字扣十五分為標竿而搞得大家多寫多錯,最後同學們發現到,只要錯三個字就不及格時,那倒不如乾脆整個放棄算了。
雖然,孩子們回台灣就讀的中學,是一間相較開明的實驗附屬中學,但國中階段還是會有動不動叫同學去訓導室(二○○○年起陸續依法規改稱為「學生事務處」),動不動要大家罰站等等的管訓方式。對於當時從北歐回台灣就學的女兒們來說,面對這許多不分青紅皂白式的管教,覺得挫敗,因為教育主事者完全沒有看到事情的真實面或是非對錯。受處罰者其實未必是真的犯錯者,但忙碌的教育現場中,誰又有充足的時間去在乎事情的真實性這就跟大家為了拼成績而猛猜題的概念是一樣的: 只為追求最後「達標」的成果,而未能了解事情原委和其中的問題。
或許你會說,那是十二年前的國中現場,現在可能不同了,因為有一○八新課綱。但台灣教育現場經年累月積澱下來的慣習作風,果真因此鬆動了嗎?
一○八課綱是教改好解方?
一○八新課綱發表的那年,我剛好從旅居六年的澳洲搬回台灣,那時孩子們已完成基礎教育,分別就讀大學與研究所。當時在台灣的我,每回遇到家有國、高中生的父母或親人,他們總停不住分享孩子們在中學裡所面對的真實壓力和無盡挑戰。平心而論,我們的學習現場因為升學所產生的無數大小考試(雖然教育政策制定者與執行官員可能以為沒此事),其實並未因不同的世代與教育改革而減少,反而讓教育現場中的所有參與者,無論師生或家長,都不斷承受著各種壓力,隨著不同學習階段而逐步累積出超額的課業量、考試量與工作量。
我某些至親好友的孩子,目前正好也在國中階段;即使是成績再好的青春期孩子,也不免會因為某科成績不理想而被責罰,或因小事被師長以不信任的口吻在聯絡簿或考卷上寫下質疑。而事情的導火線,可能不過就是孩子在聯絡簿裡少記了今天某一科的某個小考成績。
你或許會說,那是老師的關心與求好心切。我當然也能理解師長們所承受的學校教學要求,以及面對班級成績與課堂管理的績效壓力。但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師長們該如何說話、怎麼表達,其實都牽動了孩子們對於上學與學習的心情、感受和期待。
而你或許也會說, 新課綱都上路了,我們的教育必然會走向不同的發展道路。但新課綱的實質內容和精神到底能否為我們的教育現場,帶來翻轉式的牽動與學習方式的大震撼呢?
「成就每一個孩子」:一○八課綱的願景
前兩年,我參與了南部科學園區一場與新課綱有關的教育講座,當天有台南市教育主管單位說明新課綱的精髓與概念。那是一個週六的午後,觀眾席坐滿上百位關心教育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
座談會提到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教改理念,也講到素養、說明新課綱裡的精神; 這些對許多人們來說,或許是增添了新意,但對我而言,卻是再稀鬆不過的基本理念了。
所謂一○八課綱(二○一九)的願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正是這本書在二○○六年開始進行研究訪談撰寫時的概念,這項基礎理念一直不斷在這本書中被提到。爾後我另一本二○一○年出版的教育觀察筆記的書名,也非常巧合的與新課綱的願景同名:《成就每一個孩子》。
面對新課綱,大家心裡必然會有不確定性,無論是對於未來大學新制考試上的學科採計方式,或是宣揚適性發展背後的執行策略,所將強加在孩子、家長、老師三方之間的無形壓力,以及對於未來教育的方式與發展,更是多有不安與惶恐。
當天在台上分享看法的我,其實最大的感想就是,不管世界如何改變,許多事物的本質其實應該是不變的。我們對孩子的愛與支持,就是不變的定律。而如何看待、對待、教育、教養孩子,也有其不變的本質。因此,許多事情只要回到根本與初衷,其實就是現在新課綱想要彰顯的精神、概念與未來趨勢。
一○八課綱裡所陳述的想法與願景,如果能逐步落實,當然是件美談。但新課綱的理想到現實,必定會有不少障礙需跨越,若沒有足夠的教育人員配套與人力資源挹注,讓對的觀念逐步形成社會的共識,很可能又惡性循環的徒增老師與學校的備課和績效壓力,然後再將這些新的壓力轉嫁給孩子們和家長。到最後,恐怕又只是繼續強化教育現場的扭曲:師長和學校為了「交差了事」,大家只忙著將「達標」當作學習唯一目標,而學校、家長與學生的終極目標,可能還是以多少人上了第一志願為升學導向。
許多時候,在一個被扭曲的學習環境中,再正常的事物,也不可能正常發展;再畸形的教育概念,也會被眾人視為正途。
鬆綁後壓力更大?放下急功近利的思維
所以,當大家在談論「素養、多元教育」等概念的同時,如果社會大眾仍如往常般,心中對於教育的概念仍是有階級、有偏見、急功近利、只想求贏、求第一、只重績效、升學的話,那麼不管新課綱的論述再如何先進、如何宣揚理念,其結果與操作過程將必然與理想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當每個人的壓力,都來自得對上級要求而有所交代,難免就淪為,關乎校方榮譽、學生表現、升學率等表面績效而做的工夫;若不願意確實去探究這些事物表面下的實際面向與真實成績,而選擇長期漠視這些問題,久而久之,大家就會誤以為是種文化了,也會不時以為,這就是不同社會下所產生的教育差異。
但追根究柢來說,其實是大家對於教育理念所堅持的基本原則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結果與做法。也就是說,當我們只看到分數本身,而不去了解背後的原因,還以考倒孩子為樂;當我們只看到孩子不專心,卻沒去思考,原來他已經「超時」學習了;當我們興高采烈地移除參考書後面的答案本,其實只不過是在乎孩子是否自行把功課寫完,而沒想到,為什麼孩子要去抄答案;當我們還以爲,如果不考試,孩子就不讀書那其實應該想到的是,我們對於教育理念的基本看法,實在需要有所翻轉了。
歷經這麼多年教育改革和發展之後,我們的教育現場當然注入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概念與思維活水,社會大眾與教育工作者也更加理解「多元適性」的重要性。但政策面的規劃,是否能如理想般的達標,而真正使我們教育現場有所改變?
這仍須仰仗多方的努力:與時俱進的社會共識,溫暖有智慧的家長,以及具宏觀視野、不看表面成績的政策制定者與審查者。如此,才能使台灣教育現場不趨於急功近利,不為績效而教學,不先射箭再畫靶,不因求學校表面的教育成果,而忽視了接受基礎教育孩子的學習,以及所應獲得培養的能力。
回歸教育本質的全方位思考
前兩年,有一回在台北住家附近巧遇十年不見的一位美髮師。她說,正巧才剛和先生談起我,因為他們孩子正就讀台北一所新型實驗學校,而她先生認為,那間學校的教育模式與概念,幾乎就是參照著我的《沒有資優班》啊。
美髮師說,當年自己沒結婚、沒孩子,所以我送她那本書時,她以為是天方夜譚。但當自己結婚生子之後,對養育下一代等議題的關注變得深刻起來,而她畢業於台灣第一學府的先生,更早早就將我的這本書讀完,所以才會在後來孩子上學時有此評論。因為關注孩子的教育而讀了這本書的,不是只有這對美髮師夫婦,還有許多關心孩子教養與學習的父母,以及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甚至是在教育現場裡學習的學生。這些年來,我從各方收到的熱切回饋得知,他們當中許多人因為書裡的內容,而產生一股去面對自己所處環境的動力,思考如何才能改變現狀,而不只是無奈的、挫折的默默接受現實。
這本書,是我二○○八年所寫下的北國觀察與以芬蘭基礎教育所作的第一個詮釋,書裡有眾多我曾經實地走訪芬蘭的深刻記錄與訪談故事,其中也有芬蘭的人文剖析和我對於教育學習的觀察與見解。這些內容,曾經讓我在出版之後每每翻到其中一些篇章時,感動落淚。即便多年後在增修改版時閱讀,依舊有讓我動容之處。
動容的原因,絕不是因為她是芬蘭教育,或是這本書裡面所提到觀念與我們一○八課綱甚多不謀而合,而是因為一個對於「教育所為何來」、「終身學習概念」等思考主軸,以及對於生命的重視、對於人權的理念、對於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培養,以及所謂的基礎教育的意義和學生應享有的權利等等,所需要的全盤檢視、全面理解、全方位思考。
而我想,這或許是這本書,曾經引起大家廣泛關注的背後原因吧。而多年之後,當我再度推敲其中的人文精神與追求事物根本的價值,深深覺得,它所講述的教育觀念與思維,仍然有值得大家去思索反芻的概念。
●本文摘自木馬文化出版之《沒有資優班》〔典藏增修版〕推薦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