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鈞/以更開放的態度,傾聽案主的話言和自己的聲音《體驗的世界:精神分析的哲學和臨床雙維度》
文/徐鈞(臨床心理學家、國際字體心理學會會員)
互為主體性學派是當代自體心理學、互為主體性學派、關係精神分析的重要基礎,也是當代精神分析前沿觀點的集群。互為主體性學派創始人史托羅洛和艾特伍共同創作的《體驗的世界》則是該學派十分重要的基石性著作,它清晰地表達了在西方哲學維度與臨床精神分析維度上互為主體性學派的立場與觀點。
正如互為主體性精神分析所闡述的,我們表達和存有的觀點一定是受到情景的約束和影響而生成變化著的,《體驗的世界》也是情景的產物。在本書中,史托羅洛和艾特伍在西方當代心理治療和社會文化的情景下,對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開足了批評的火力,這在亞洲社會是不太容易被理解和感受的,這就是情景主義。對於史托羅洛和艾特伍所批評的笛卡兒的孤獨的心靈,中國人並沒有西方現代社會那種切身的感受。所以在閱讀本書時,讀者完全沒有必要被這一火力所吸引(這甚至可能會引起讀者一定程度上對本書價值的誤解,有些對史托羅洛的批評也是從這裡發生的),反而需要降低自己對此的注意。讀者需要關注史托羅洛和艾特伍對臨床過程中,案主和心理諮商師之間無法避免的交互影響以及因此產生的體驗的變化的議題,如此一來,就一定可以發現史托羅洛和艾特伍的互為主體性思想對中國的心理諮商師的意義所在,甚至可以發現其不但具有西方所闡述的意義,還有這一觀點在中國社會所誕生出的新的意義。
互為主體性精神分析學派的思想,是反思古典臨床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局限後所做出的發展,也就是本書所反覆批評的——在人類生活體驗中以及在實際臨床精神分析過程中,孤獨的心靈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際的人類生活及臨床精神分析過程,總是兩個主體甚至更多的系統一起交叉影響後的發展,這種發展以體驗的方式持續流動著。這種互為主體性的交叉以及隨之而來的體驗和說話/對話的過程,是符合詮釋學的迴圈過程的,同時也與哈伯瑪斯所謂的人對意圖的理解與意圖實現的程度均由環境所影響相符合。互為主體性在精神分析臨床過程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一位女性分析師遇到一位男性個案,或者這位男性個案遇到另一位男性分析師,其互動的影響是有十分顯著的差異的。但這裡也提出了一個挑戰——潛意識是否是客觀的?是否是一成不變事先存在的?等等。而這些思考將帶領臨床工作者以更開放的態度去傾聽來訪者的語言以及來自自己的聲音,儘管無論來自來訪者的語言還是來自分析師自己的聲音,都受到交互關係的影響。我們所遭遇的就是互為主體性所編織的精神現實——體驗的世界。
當我閱讀這部著作的時候,我意識到在《體驗的世界》中互為主體性學派認為,在互為主體性於臨床的發展必然由二人交互所形成的體驗的世界,走向更多元的交互過程所生成的體驗的世界——臨床的發展總是非線性的過程,而非許多療法之前認為的線性因果過程——這一複雜性的傾向在本書中也有所體現,史托羅洛和艾特伍多次陳述了複雜性的必要性。而正在此時,我也邀請了關係精神分析複雜性理論的創始人威廉•科伯博士來華教學,我注意到這一現象已經成為發展中的事實,其系統的理論已經形成。
在佛教因緣哲學闡述中,一粒樹種子能夠發展成一棵大樹,這並非是一種線性因果能夠說明的。這一過程還包含陽光、氧氣、水分、周邊環境等等各種複雜的條件,只有這些條件充分了,從種子到大樹的過程才會發生。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其他不相關的次要因素,例如水分,在相關充分條件中,同時也可能成為決定性因素。事物的發展遠超線性因果的推論,其系統的複雜性過程超乎預測且具有豐富的鮮活性。史托羅洛和艾特伍也言及人們執著於孤獨的心靈理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人類主體產生於情景的理念,這一「天真的樂觀主義」(史托羅洛和艾特伍)導致了人類創傷的建構基礎,即自我被建構為是永恆不變的存在,而其實自我並不具有這樣恆定的存在性,而是情景的過程性體驗——這與佛學「無我」的哲學觀是多麼相應。中國的心理諮商師及精神分析師完全可以從這些亞洲傳統出發,相應地產生與西方學術的對話和反身,併發展出契合中國文化的精神分析臨床理論和實踐的路徑。
在此,我推薦中國的精神分析從業者、心理諮商師及其他對此感興趣的相關讀者閱讀《體驗的世界》這本著作,在與互為主體性的交互中發現和生成自己所需要的意義。
●本文摘自《體驗的世界:精神分析的哲學和臨床雙維度》推薦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